人类的进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138亿年期间,地球由没有一丝生命迹象的一锅粥到植物繁盛、物种丰富,我们祖先由灵长类古猿一步步进化到现在意义上的人类,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在不同的分化中,印证着那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即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
这句话诠释了我们祖先进化中产生不同的原因。
我们人和黑猩猩都有共同的祖先,为何我们人就是现在处于生物链最顶端,我们以前的亲戚们却还是动物的样子呢?不是谁优谁劣问题,而是在那个时代,我们祖先们在进化过程中选择的道路不同造成的:一个选择练习“凌波微步”(直立行走),一个选择继续深造“梯云纵”(攀爬)。
事实证明,选择直立行走祖先,解放了双手,丰富了大脑,生存智慧也渐渐成熟了起来,而继续保持攀爬的祖先们则不然,大家在努力适应各自的环境过程中,区别也越来越大。“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别也渐渐划分了出来。
在最初的原始环境中,生产力低下或者说根本没有生产力的情况下,体力在某种程度上优势会更明显,比如择偶和进食。牙齿作用第一作用是进食,有锋利的牙齿才能撕咬各种食物,能吃得下体力就能跟得上,从而生存,这是本能。除此外,牙齿也可以是有利的御敌武器,比如山魈,能把花豹吓得落荒而逃,这也多亏了它利牙。
在择偶中,自然界的规则是“成王败寇”,激烈的物理争夺是一方面,长相还是很重要的,这体现在动物的性别二态性,鸟类主要看羽毛的颜色,像孔雀,鸵鸟,鸳鸯之类,雄性毛色非常鲜艳,以此来吸引异性;而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而言,二态性表现在体重身高方面,也就是说,灵长类更注重的是“力量”,力量的强弱决定生存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祖先在分化时间进行的抉择是可以理解的,一部分选择墨守陈规,继续发展体力——劳力者;一部分在发展体力时选择创新性智力行走,解放双手并且增加脑力——雏形劳心者。
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将这个观点贯穿了整个人类进化史:解放双手,直立行走——成团,从吃草到吃肉,开外挂升级——制造工具,取火,建筑房屋——走出非洲,分散各地。说到底,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智力进化史。
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叙述毫无枯燥之感。
从书的题材上讲,这本书当属于社科类,本身是较为枯燥的。但是作者的语言相当的幽默风趣,在叙述中有专业术语,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阐述时,能够熟练将这种专业枯燥语言转换为一种接地气让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语。
在目录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幽默风趣的注解。在解释羚羊河南猿时,用到的标题是“我们专注吃草”。在解释近亲南猿人时,用到的是“我和露西只是远房亲戚”。在书中这种幽默也随处可见。
当然,从作者能轻松自如用这种玩笑的方式解释人类进化中的标准术语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方面知识相当专业,而且文字功底确实不错。在整个内容的阐述中,不会让读者望而却步,“半路出走”,弃书而逃。
很不错的一本科普类读物,推荐给大家。家有儿女,或者闲暇消遣,都是必备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