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抽时间看了百老汇原剧《修女也疯狂》。
剧场座无虚席。
我看见了情侣、闺蜜、家长带着孩子、中年男女搀扶着自己的年迈的父母。
我是独自一人前行。
满座的人群里,我应该一人不知。
但是,我感觉: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这些陌生人们反而灵魂更加接近,彷佛很熟悉。
我座位旁边的妈妈在开场前给五岁模样的女儿讲剧情,帮助女儿更好地观赏这部以英文为对白和歌唱语言的音乐剧。
妈妈耐心讲,女儿认真听。
这一幕让我很动容。
我曾在博物馆、美术馆和剧场中常常见到此情此景。
家长们一定做了很多的美学功课,才能够在孩子面前做好启蒙的角色,带着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
因为客观环境,因为爸妈的眼界所囿,自小到大,我从没有机会被爸妈牵着手,进行各种教育启蒙。
尽管已经而立之年的大龄女青年,我心里还热切地盼望着:如果爸妈牵着我的小手手,带着我去看各种展,报名各种兴趣班,该有多好啊。
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
下班的路上,听了一个妈妈的讲座。她的孩子去美国读大学了,她分享了与自己孩子的相处之道。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的客户群就是家长和孩子。家长约为70年代的人,孩子多为2000年出生的高二学生。
他们的共同点是要去国外上大学。
他们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如果家长和孩子同时出现在我面前,基本上会吵得异常激烈,最后不得不分开来沟通。
家长经常和我说:我家孩子不和我沟通,听不进去我的建议,说也没有用。
我很羡慕这些叛逆的熊孩子们。
他们现在报名的各种兴趣班和学习班,正是年幼的我渴望而不可及的。
我很欣赏这些家长们。
他们有经济能力也有见识,去培养自己的孩子们。
但是因为爱的方式或许不正确,家长们的过多介入式的关怀,总是引起冲突和冷战。
讲座里的妈妈,宣扬了一个我新听到的名词和概念:虚弱柔妈。
是和虎妈相对的。
“虚”是提供一个宽松的情绪环境。孩子不愿意被问的,就忍住不要问。
“弱”是适当示弱,这样孩子自然会逐渐强大。
“柔”是以柔克刚,平心静气和轻声慢语。
我想再重复一遍,现在的熊孩子们真是幸福: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在努力学习如何做父母,以及随时做好改进。
讲座里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句话:做一个鞍前马后的妈并不难,难得是做一个安静守候的妈,因为那样的妈时刻准备着为孩子托底:儿子,你去闯吧,搞砸了,回来你有我有这个家!
我突然想起我本科毕业后,因为没有规划清楚,没有找工作。后来随性地决定想要考研究生。
爸妈从来没有因为我毕业后没有工作而指责过我,也没有因为我晃了一年仅仅是考研究生批评过我,也从未吝啬给我考研期间的生活费和租房费用。
那一年,我自己心里郁结,爸妈却没有展现出来担心,忧虑,而是给了我绝对的信任和空间,以及支持。
那一年,我爸妈不是在为我托底吗?
这样浓烈的爱,我为什么看不到,反而失去计较没有得到自己设计中的童年呢?像他俩这样的付出,如若他们有眼界,他们有条件,他们也一定会像现在的父母那样牵着我的小手手,带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