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代面、以线结体进行宏大叙事
--从金牛三部曲谈写作叙事
这是我第二次来金堂罗盘书院。第一次是在今年的2月26日。那一次,我是来寻找一本书。金牛作协会员罗先贵老师因病去世之后,我为了寻找他的遗作《黑渡门》,特地来到了罗盘书院,那一次,我意外地成为罗盘书院第一位登记借书的幸运者。这一次,我再次从金牛作协来到金堂罗盘书院,与金堂的作家们一起分享金牛作协另外一位会员王大可老师的新书《北城纪事》,诚挚希望金牛、金堂的作家们、老师们、朋友们,通过阅读、通过文学,像王大可老师新书《北城纪事》的主人公陆三水一样,时刻充满昂扬斗志,时时保持生活激情,让生命之树常青,让我们在文学的联接下,友谊之花常开。
《北城纪事》是王大可老师创作的关于成都金牛(作品中金沙)在“科技创新、科技发展、科技兴城”思想指导下,吸引军工企业山川基地总部迁徙落地,助力区委、区政府实现高屋建瓴、擘画蓝图的故事,展示了成都金牛在党的开放创新精神引领下,将上风上水的城北金牛打造成活力迸发、海纳百川、群英荟萃的圆梦舞台,政府“栽下梧桐树”,自然引来如山川基地等科技企业这样的“金凤凰”,踊跃搬迁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动人场景。
《北城纪事》通过描写一位科技工作者陆三水的一生,把一代科技人献身国家民族、矢志不渝改革创新的“科技人生”,与一个地方连接起来,将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揉合在一起,通过“个人历史”展现“地域文化”,这样以点代面、以线结体的宏大叙事,让作者举重若轻,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其实,在“老”金牛三部曲中,这样的表现手法已经存在。
《大秦天回》就是围绕着一条打通西南到中原的道路,将战国末至先秦初的这段历史,通过一位生活在战乱中的古天回猎户,被抓去修这条官道,脱逃之后落草为“贼”,在金牛古道上演绎一场场与官军的冲突与较量,最后为护卫蜀王子舍身取义的经历,将后世发掘出来与这段历史相关文物背后的故事,穿插进去,通过作者的想象加工,从而创作出的一部“金牛道”传奇。一条路串起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人展现出来。《大汉天回》则是通过一对江湖雌雄大盗,与一个医学世家争夺医学名著《扁鹊竹简》,将汉代成都展现出来;《大唐天回》通过描写一个唐朝官宦家庭的起伏,以及他们在天回生活的轨迹,展现出唐朝天回风貌。这三部作品最大的相同点,即是结构的安排相似。
我曾经在写《大唐天回》的书评《至情至性的大唐众生相》里这样写道:“任何丰盈的历史,都离不开人物来承载它的故事。如何让尘封的历史被发掘出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能够让人饶有兴趣地接受,那么仅仅只是通过研究,揭开某些历史真相还远远不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塑造贴近历史真实的人物,编撰合符历史进程的故事,从而再现历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样,表现成都金牛精神,无论是科研,还是商贸或者普通市井生活,都必须要有实际的人物,以生动的故事来承载历史的发展。《北城纪事》以陆三水这样积极进取、睿智勤奋、勇于奉献的人物,来讲述科技金牛的故事,就能百举百全、水到渠成。
《北城纪事》的开篇,陆三水以退休前的官员身份,莅临成都视察。乘坐的直升飞机、直升飞机下面的工业园区,都与这位一辈子奋战在科技战线上的老领导息息相关。作者再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年青学生陆三水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到最后将父辈创立的“三线企业”山川基地,从偏远山区搬迁、转移到成都金牛(作品中的金沙),把陆三水为科技献身的一生细致描叙出来。“北城科技”变成“北城纪事”,北城科技在“科技北城”弘扬传承,成都金牛的魅力自然凸显。《北城纪事》的结尾,再次让“离开山川基地、离开成都已经八年”的陆三水“回到”成都,通过陆三水的眼睛,将成都金牛的可喜变化一一展现出来,让科技金牛的梦想继续下去。王大可这样“包饺子”的创作手法,滴水不漏地将一个人的一生完整书写下来,同时将一段历史完美再现,小说的结构“功不可没”。
无论文章体裁有多少种,文学形式的表现方式,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转换。不管是否“虚构”,文学作品结构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结构就如树干,内容安排、情节发展则是树干高度和树枝分蘖,作者自身具备的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以及写作技巧等等,决定了“树木”的生长情况,也就是文学作品的质量高低。
不可否认的是,“老”金牛三部曲《大秦天回》《大汉天回》《大唐天回》,包括已经出版的“新”金牛三部曲《北城纪事》,其结构都设计得非常好。进行宏大叙事,不能蚊子叮汽车,无从下口,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寻找一个合适的点,从这个“点”切开一个口子,然后再引出一条“线”,以这条“线”,经纬交织,编制出一个“立体”,引人入胜的故事自然就将宏大叙事铺陈开来。这如同种树,选择合适的地点,挖土、浇水、施肥,树干粗壮、树枝生发,小树自然慢慢长成大树。
经过深入思考的写作,才能再现生活的真实。通过一群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有恨有爱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他们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才能更好地再现这段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作家王大可老师通过他深厚的军事科技知识、深刻独到的时事理论,让这部《北城纪事》,把四川成都推向全国,把中国成都推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