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99天《禁藏 第五十三》第二部分

《管子》学习第199天《禁藏 第五十三》第二部分

原文阅读

        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瞻,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恶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襦,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功战巧矣。

      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糵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字词注释

[1]适:适度,节制。下文“适衣服”同。

[2]党:同党,同类。这里指同盟友好的国家。

[3]两:成双,相称,匹配。

[4]虞:通“娱”。

[5]耳目谷:指耳聪目明。谷,善。

[6]隐:考度,省察。尹注曰:隐,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当致之也。

[7]道:从。

[8]圉:防范。

[9]宿夜:指昼夜。宿,通“夙”。

[10]势:读为“执”。注重,关注。

[11]文武:指军队的鼓和金。文指鼓,击鼓则前进;武指金,鸣金则收军。

[12]铫(yáo):古代一种大锄。耨(nòu):除草的农具,像锄。

[13]襦:上衣,此处指铠甲。

[14]菹:疑是“组”的借字。“组笠”与“被蓑”相对为文。

[15]功:通“攻”。

[16]萩(qiū):萧,香蒿,燃烧产生的烟可用来消除毒气。熯:古“燃”字。烧烤。造:通“灶”。

[17]钻燧易火:古时钻燧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即所谓“钻燧易火”。

[18]杼:据丁士涵说,当为“抒”。抒井即淘井。

[19]兹毒:滋长的毒气。

[20]塞:通“赛”。旧时祭祀酬神之称。久祷:祈祷长寿。

[21]糵:指造酒的酵母。

[22]拊:击打。

[23]英:花。

[24]竿:刚出生的笋。

[25]息:生养。百长:各种生长之物。

[26]鳏寡: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

[27]振:同“赈”。孤独: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的人。

[28]五正:五政,五种政令。

[29]复:免除赋税或徭役称复。

[30]最:聚,聚集。


译文参考

        因此,圣明的君主行事,能简化宫室,节省车驾,以此充实国家储备,这样,国家定能富裕,地位定能尊贵;能俭省衣服,抛弃玩好之物,来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他的财用定能丰足,身心定能安宁;能摆脱无益的事情、无效的开支,而开展通币行礼的外交活动,那么盟国必定众多而邦交必定亲睦。至于一般的君主,大多追求物质享受,为此费力劳心,国家为此弄得困顿不堪,财用不足,严重的可致亡国,较轻的也危害自身。人的常情是:满足了要求就高兴,遇上讨厌的事情就忧愁,这是不论贵贱都同样的。对接近的东西不能不追求,对远离的东西不能不遗忘,人情都是如此。然而每个人的好恶不同,各自追求想要的东西,结局的安危则不一样,于是一个人贤与不肖也就表现出来了。物有多寡,人的欲望不能与之吻合;事有成败,人的意愿不能同它一致;行有进退,人的力量不能跟它匹配。所以为人处世要保持适中,生活享受要有节制。宫室足以躲避燥湿,饮食足以调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应寒热,礼仪足以区别贵贱,游乐足以抒发欢情,棺椁足以收敛朽骨,葬服足以包裹朽肉,坟墓足以作标记就行了。不作无补之功,不做无益之事,因而心意安定而不为气情所惑。气情不惑则耳聪目明,丰衣足食;耳聪目明,丰衣足食,就不会互相侵夺,互相怨怒,上下就会相亲相爱,刀兵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克制自身,遵行礼义,节俭恭敬,即使无福,灾祸也不会降临;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无祸,幸福也不会来临。因此,君子一方面要从违背常理的人身上吸取教训,警戒自己,另一方面又要从努力不够的人身上获得借鉴,反省自身。所以说:荣誉不会凭空出现,忧患不会无故发生。幸福不挑选人家,灾祸也不会自动找到某人头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用自己的见闻考察反思,事理就一定会明了。

        因此大凡治乱的情况,都是从上面开始。所以善于治国者会运用“害”来约束人们,运用“利”来引导人们。能正确运用利害关系,就能增加财富,减少过失。常人的情感,见到利益没有不追求的,见到危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商人做买卖,一天赶两天的路,夜以继日,迢迢千里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在前面。渔夫下海,海深万仞,迎着波浪,逆着水流,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上岸,是因为利在水中。因此,利之所在,即便是千仞高山,人们也愿意上;即使在深渊之下,人们也愿意进去。所以善于治国者掌握利的源泉所在,那么人民就自然羡慕而甘心接受,无需推动也会前往,无需引导也会跟随,不烦民也不扰民,而人民自会富裕。就像鸟儿孵卵一样,无形无声,只见小鸟破壳而生。治国的根本,以掌握天时为经,深得民心为纪,法令好比网罟的大纲,官吏好比网和罟,居民组织好比队列,赏罚好比指挥进退的金鼓。整治的农具就像武器,耕作农事就像进攻作战,挥舞大锄小锄就像挥舞剑戟,披上蓑衣就像穿上凯甲,斗笠就像盾牌。因此,农具完备就如同武器完备,农事熟习就如同作战熟练了。

      正当春季三月,点燃香蒿熏烤房间灶台,更换火木,淘井换水,以此消除春天滋生的毒气。举行春祭,祈祷长寿,以鱼为供品,用糵制酒,互相宴请,以此密切亲戚联系。不屠杀牲畜,不打碎禽卵,不砍伐树木,不损害花朵,不损伤嫩笋,以此养护万物生长。帮助鳏夫寡妇,赈济孤儿和没有后代的老人,贷放种籽给无种的农户,救济无力纳税的人家,以此劝勉贫弱之民。发布五项政令,赦免罪行轻微的犯人,释放关押的人,调解纠纷,以此促进按时完成农事,促进粮食生产。夏天奖赏具备五常之德的人,增加其爵禄,升迁其官职,礼敬孝顺友爱之人,免除贤者的力役,以此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秋天执行五刑,处决罪大恶极之人,以此禁止淫邪,根除盗贼。冬天收藏五谷,聚积万物,以此收纳民众的贡税。一年四季的工作安排齐全,人民的生产效益就能百倍于前。这样,春天仁慈,夏天忠厚,秋天严峻,冬天收藏,顺应天时,符合地利,合乎人和,因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草木繁茂,六畜兴旺,国富民强,人民富裕,法令畅通,内无烦民扰民的政治,外无强敌入侵的祸患。

核心内容解读

      篇中指出:“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这里强调圣明的君主能够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做到节俭,并致力于农业生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国家的富足,而且还能够保证君主的地位与安全。 同时,还有利于开展外交活动,与更多国家交好,促进与他国的友好关系。

      一般的君主则“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即贪图安逸享乐,不仅使自己伤身劳神,而且也使得国家因此陷入贫困。这样,轻则危害自身,重则将导致国家的灭亡。在经过这种对比分析之后,作者提出了控制生活消费的主张。

      首先,他分析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明确指出了有欲望、有好恶是人们的共同特点。然而,人们的好恶、欲望却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又都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欲望而行动的,这样就造成了“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这就是说,因为人的好恶、欲望各不相同,所追求的事物、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人的前途命运、道德人格的不同。

      其次,他分析说:“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他指出就个人来讲,所面对的外在的环境条件、自身的实际能力,与其欲望之间是有差距的,是不能够满足其欲望要求的。这就要求,必须对个人的欲望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节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调整和节制自身欲望的情况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人们前途命运、道德人格的不同。那么人们应该如何调整和节制自己的欲望呢?为此,作者提出了“俭约”思想。

      他说:“立身于中,养有节。”即人各方面的活动都应当保持适中,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一定要有节制。具体来说,“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即在“宫室”“食饮”“衣服”等方面,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就行了。在“礼仪”方面,能够标识地位的高低就可以了。在娱乐方面,能够抒发出情感就行了。在殡葬方面,能够使逝者安息、顺利回归自然就行了。总之,“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即坚决不做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事情。他强调:“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即能够做到自我克制,遵循礼义,勤俭节约,谨慎恭敬,这样即使没有大福大贵,也不会遭受灾祸。反之,如果骄奢淫逸,违背法度、常理,这样即使不遭受灾祸,也一定不会得福。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即是说,荣誉并不是凭空得来的,祸患也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幸福并不会自动地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会自动地强加给某个人。幸福与灾祸,都是由个人的所作所为带来的。所以,要免祸得福,就必须做到“立身于中,养有节”。

      “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意思是善于治国者,都用“害”来约束人们,用“利”来引导人们,把握好利害,就能增加财富,减少过失。把握好利的源泉所在,就会“民自美安”,像鸟儿孵卵一样,无形无声,只见小鸟破巢而生。

      往事越千年,大道相通。从古至今,成功的变法与改革,无不是唤醒、激发与满足人们对于财富、声望、权力与价值感、成就感的渴望,无不是对人性的发现、解放与引导。

      真正的领导者能够深入全面地理解人性的多层性和丰富性。真正厉害的人,是上层动机总控,同时多层动机、多层动能统一起来的人。厉害的国家,是上层动机总控,同时多层动机、多层动能统一起来的国家。

      学者杨鹏说,“即便到今天,一个没有名利意识的人,一个不自觉进行名利制度安排的人,当不了好的管理者。管理者,首先要能迅速洞悉人性深层的永恒的名利冲动,明白唯有满足这种基础性的名利冲动,才能调动出持续的积极性,将个人追名逐利的动力与组织利益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

        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保障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统治者做到“令有时”。文中强调,提高生产应该顺应农时,“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为行列,赏诛为文武”。握天时叫“经”,收得民心叫“纪”,顺应农时,最重要的就是顺应四季轮回,不同季节种植农作物都有规定,人们所做的就是探索自然规律并遵循规律。政府要根据五行之法来规定天时季节,在不同时节颁布不同的政令,调和人事与天道。

      这里涉及到管子的耕战概念。文章中说:“耕器具则战器备,衣事习则功战巧矣”。有学者认为,管子主张耕战,主要是讲寓兵于农。我们知道,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论明确强调士、农、工、商各有其定居区域,而士又主要指武士,他们是兵的主要来源。显然,这和寓兵于农自相矛盾。实际上,“类似于战争”和“战争”明显为两个问题。也就是说,耕战的“战”本意是指竞争,具体为经济上的竞争。竞争类似于战争,但竞争的经济争斗毕竟不是战争的军事争斗。所以笔者认为,耕战、农战都是指农业竞争,国家在农业竞争中获胜,自然就会带来“国兴”“国安”和“主尊”,所以,耕战代表的是一种强国思想,即依靠农业达到经济力量的强大。当然,国家强大和国家富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通常被统称国家富强。

        “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这段内容详细地描述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其主要意思是“不夺农时”,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的节律,不能人为地破坏和中断自然事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和自然特性。在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自然履行修复、保养、维护的义务和责任。

        自然界因为气候的周而复始变化而存在一定的节律,社会也会因为周而复始的休养生息而存在一定的节奏。相对而言,社会节奏受到人类自身的意志更大的影响,因此,让社会节奏适应于自然节奏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命之后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荀子·王制》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吕氏春秋·审时》提出“凡农之道,原(候)之为宝”。其主要意思都是告诫人们把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顺天应时,才能获得丰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样“国富民强、民材令行”“内无烦忧之政、外无强敌之患”正是作者期待的理想社会状态。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立中序时:西周春秋的天学与制度(节选)

(上接第198天)

四、政以和时:理念与制度的交响

      周代的“授时”,在形式上存在授年与授月首两个方面。所谓“授年”,就是强调岁首的重要性,《周礼》经常以岁终作为考核群臣政绩的时间节点,以岁首作为颁政的时机。《小宰》篇中有“岁终,则令群吏致事”的总纲,统计《周礼》全书,宫正、膳夫、内饔、酒正、大府、外府、职币、掌皮、内宰、典枲、乡大夫、党正、族师、司门、遂大夫、鄙师、舍人、巾车、士师总共19种次级职官,均明确写有“岁终则会”的考核要求。所谓的“会”,主要指的是财物的审计。职事无关财物,因此不需要审计却仍须面对岁终考核的,还有“岁终稽其医事”的医师、“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的占人、“岁终则弊其事”的大祝。《周礼》中的入会、致事皆在年终,而正月则象征着政事的起点,而正月的第一天,更是起点中的起点。如此重要的日子正是大宰宣政施教的最佳时机:“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在这一天也有相应的布政职责。

      与上级长官布政训教相应的,是下级官僚在正月之时传示政令。党正需要会聚民众宣读法令,并记录人们的德行和道艺;遂大夫将检验农具,教导人民准备春耕;训方氏布告天下,教四方人民注意观察新出现的物产器械;小司寇率领下属观看刑法,摇响木铎警示人民遵守刑法;布宪手持旗旌,向四方邦国布告宪邦之刑禁。

      至于那些技术官僚,则以正月作为开始一年活动的标志。天府将在所藏的国之宝器上涂抹牲血进行祭祀;菙氏则将牲血涂抹在龟甲上,祭祀卜筮的发明者;筮人在此时选择今年将要用到的蓍草;廋人将牧地上的陈草焚烧干净,准备开始马匹的配种;视祲从正月开始看宅居风水,一直看到年终总结为止。

      岁终的设定在于考核与监察百官的行事,岁首的设定在于为一年的政事设立规范。百官就这样被纳入规整的时间秩序,整个庞大的帝国将在这种秩序下,以一年为周期进行运转。“《周礼》设计的时间制度,目的只是达成一种秩序,而非产生一种效率”。诚如此言,以年岁为制度设计的根本概念,并不能提高帝国的行政效率,但却能确立起一种不容置疑的行政秩序。这种秩序首先来自于统治者对时间定义的严格控制,通过时间与人事的对应,即通过岁时制度,最终达成对一切政事的绝对支配,这也是从“通过权力控制时间”达成“通过控制时间达成权力”的重要一步。

      控制时间以达成权力,事关权力的建构,在意识形态上总是需要自证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这就要求在制度之外,还需其他文献在观念上继续加以建构。岁时制度作为联结“时间”与“人事”的重要手段,是上古之“时”这一观念在制度层面的体现。

      “时”之为“政”的第一步,是认识四季的变化规律与自然现象。《小开解》:“春育生,素草肃,疏数满;夏育长,美柯华;务水潦,秋初艺;不节落,冬大刘。”《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气,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当阐释者将恒行有常的自然规律与人事相对照时,就获得了相应的行为守则。

        将人类社会的秩序准则与自然规律相比拟,这种思维方式还见于《武顺解》:“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地有五行,不通曰恶;天有四时,不时曰凶。”这段文字将天、地、人三者对举,分别赋予相应的德行。“佐”之反面是为“不和”,“行”之反面是为“不通”,“时”之反面是为“不时”。文章将天之“时”视为人类行事之榜样,并以此为社会规约寻找合法性。无独有偶,《管子》也有“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之句,所谓“明君圣人”自然就是严持法度,如天道般客观中正之人,是最具统治资格的阶层。而《管子·正》辨析了刑、政、法、德、道五个政治概念的差异,解释“法”时,仍将其与作为名词的“时”并举:“如四时之不贰,如星辰之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版法解》篇亦云:“参于日月四时之行,信必而著明。圣人法之,以事万民,故不失时功。故曰伍于四时。”自然规律被视为人间法则的效仿对象。需要指出的是,《管子》成书较晚,“时”字的意义已逐渐落实为对时间的专指,而非岁时活动的宽泛概念。这里的“四时”指代的是四季本身,不包括时令与授时含义。此篇文字对“政”的表述则偏重于行为,更接近上古“时”的人事定位:“正之,服之,胜之,饰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

简言之,“法”是由对天文历法规律的模仿而来,是为“法立”。相应的,“政”即为“正”,是授时活动的一种泛化,强调的是客观事物(自然、法)与人类活动的联结,也就是“法”的实现过程,是为“令行”。因此,施行法则,授时行令,使民众听从,即为政治,强调“时”的重要性,这就是“时”之为“政”的第二步。

        至于“时”作为政治手段的重要性,细分又有增加国家财富、维持社会秩序两项。管子提出了著名的轻重论:“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国家可以灵活运用调控手段,调整谷物与其他各物的比价,“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这就要求国家对粮食的生产和收获时机有着明确的认知。除了调控粮价,四季的更迭还能带来四次商机:“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之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而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之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另外,更有四次平衡供需的机会,春守泉金,夏守泉布,秋守丝麻,冬守五谷黄金,避免物价失衡,称为“国准”。管子认为,崇尚军事的国家因为常修城池所以容易错失农作时机,而能够依据时令行政的国君,才有称王的资质,即所谓“战国常失地用,王国则以时行”。顺时行政,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充足的财政盈余才能带来行政调控的空间,利用物品的季节性差价丰盈国库,从而促使国家向更大的规模发展。这就是“时”的经济作用。

    “时”的另一个作用是维持社会稳定。这种稳定首先体现为阶层及分工的固定。《大明武解》:“应天顺时,时有寒暑。风雨饥疾,民乃不处。移散不败,农乃商贾。”这段文字体现出周人重农轻商的文明特质,他们认为只要顺应天时变化,农民就能安居乐业,而如果天气变化带来灾难,不顺时耕作带来饥荒,农民就会流散从商。“农乃商贾”对周人来说显然是很可怕的后果。社会阶层稳定,意味着民各从其职,大大减少了人口迁移流散的概率,便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与行政管理。《管子》全书开篇即直陈“牧民”之法:“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四时”在这里的用法显然不是单纯地指代四季,而是代表了应合四季进行农业劳作的行为。作为一部阐述治国方略的子书,《管子》将《牧民》一章置于全书之首,又将“务在四时”置于全章之首,“时”作为农业管理方针,进而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其作为政治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从反面论述失时的恶果,强调“时”的必要性,是“时”之为“政”的第三步。《管子·四时》有云:“四时曰正。”又云:“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直将“知时”与“失国”相联系,强调“知时”的政治意义。此外,《七臣七主》篇又有所谓“四禁”之说:“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下文则洋洋洒洒描绘了洪水、暴风、大火、虫灾的恐怖,以及“民多夭死,国贫法乱”的社会动乱。

      除了政治手段以外,“时”还是一种战争手段。这种战略意义分别从“时”之为“政”的第二、三步衍生而来。《逸周书·武称解》言伐之机有七,其中又分“三兴”与“四时”。“三兴”指政以和时、伐乱以治、伐饥以饱,强调增强己方实力以占据战争主动权。其中“政以和时”为总纲,和时之政自然导向“治”与“饱”,从而取得先机。如果说《逸周书》对岁时的记录,更多的是作为政治理念,那么《周礼》中的岁时,就是以制度的模样呈现的。在明了“时”作为政治哲学的属性后,其作为政治制度的实在就更易于理解了。

(完)

参考资料

《廉鉴人心:中国先秦时期的廉洁思想研究》,刘晓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03月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林甸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