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先是独立个体,再是群体之一。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句话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自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我们总是学着去跟别人怎样友好地相处,却不晓得如何去跟自己独处,甚至连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想走什么样的道路都很模糊。
从我们呀呀学语开始,一切的成长便是为了能够让自我在这个社会世界中打滚摸爬独立生存下去。印象尤深的是一次要帮一岁半的侄子戳旺仔牛奶的吸管,他尝试了好几遍的小手巍巍抖抖,当我拿过之时他却撒起脾气来:“自己来!”多数孩子是哭闹着撒娇要别人帮忙,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哭,周围人都必须依他们的来,由此长大之后受到委屈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就会想退路。而又有多少孩子会这样坚韧决绝地说出“自己来”这样的话呢?你是那位扶着孩子走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家长,还是那位让孩子摔倒然后自己站起的家长呢?你是那种害怕孤独连上厕所也希望有人陪的姑娘,还是那种随性想走就去旅行的潇洒的人?真正的独立,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尽最大的努力“自己来”。
后来我们长大了,要选择学校专业、工作岗位以及人生伴侣。这个时候身边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这个专业有什么出息,要读金融才能够找好工作啊”“以后做老师吧,工作稳定假期多”“这个人不适合你”“要找个可靠的男朋友啊”“你根本就没有画画的天赋,别浪费钱了”“不要把你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交际上”……谁都可能来对你的人生指指点点,这个时候我们成了被“恨铁不成钢”的对象,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旁人的话语“仅供参考”,因为开不开心、有没有用、幸不幸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真正的独立,是能够筛选过滤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方向,果敢地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妈妈对我说:“孩子,这条路是错的,走这条路你会很辛苦会受伤的,走另一条吧,那条平坦舒适光明的道路,妈妈走过,我知道。”“可是,妈妈,假如我不走过,我怎么会知道这条路适不适合呢?如果错过了自己想走的路的入口,我估计会抱有遗憾地走在另一条道路上吧!”有些错我们必须要犯下,有些弯路我们必须要走,不是我们不相信别人的忠言和爱,也不是我们故意要叛逆,而是我们希望选择不抱遗憾的道路,即使很辛苦,哪怕最后发现这是错的,在每一段路程中我们都会有收获。我们不必要成为“有目标,很努力”的人,也不一定要做一份“很体面、工资高、福利好、很轻松”的工作,不一定要找一个“三观正、很有钱”的对象,一切的有关你未来选择都应该以“你开心就好”来评判,附带这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孤独的级别的评判,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住院……有时候孤独就像是咆哮的野兽,“无人问我粥可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过冬”。有时候一个人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思考一下,沉淀一下;有时候和别人相处,倾听一下,诉说一下,有笑容温润,也有怒发冲冠的时候。大概人是个体的同时便已经是群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