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本身并没有那么多太高深莫测的道理,甚至有很多聪明的初学者,文章看多了,也能说一大通。甚至我的ppt,我也相信很多人拿到了也能讲的不错,但如果做起来,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今天讲用户运营的本质之一,也就是帮助用户培养一种习惯。
运营人员要学会制定规则,规则本身就是培养习惯的一种手段,说白了就是设定一种玩法,你带着用户去玩。这样,你定了各种规则,无论是产品规则还是运营规则,按照在你给定的规则范围之内玩,慢慢的,熟悉这个玩法的人越来越多,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会告诉更多的人,这么玩下去,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习惯,在互联网上,这种习惯很容易被快速传染,所以好的产品总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习惯是需要被引导的,一个公司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布道者。
下面,我讲下如何引导和培养用户的习惯:
运营人员每天、每周、每月、每半年、每一年的某些运营行为,应该被固化
记住是某些行为,我指的是一些能够被用户记住、形成独特的个性或者特色的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这取决于每个运营人员对工作细节的理解,能否把这些工作筛选出来,梳理和总结出一些固定的模式和讨论,而不是过于沉溺于解决大量繁琐的工作细节。
另外,所谓固化,只是固定一些基本的模式、思路、规律和方法,而不是绝对固化,那样会框死自己。
我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1、活动运营
无论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活动运营的频次和基本的模式、大方向都应该是被固化掉的,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让用户摸不到头脑。
比如每周一个,每两周一个,还是每月一个,即使开始的效果不一定好,慢慢积累你的目标用户,到了固定的时间,就知道来参与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活动太频繁一定是不靠谱的,每天一个再牛逼的运营人员也做不到,把自己耗死的同时,用户也被你玩死了。一般7-10天一个,相对比较适中。大活动的周期会更长。第二,活动的内容和花样是需要推陈出新的,每次都需要思考如何在上次的基础上还能做的更好,否则活动就水了。所谓优化,往往都是在细节上优化的空间更大,而不是创意。第三,活动的形式和主题可选择性往往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运营人员需要找到最适合这个平台的用户属性的活动类型。
2、运营人员的某些工作习惯
运营人员的常规工作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像每天在用户身上花费的时间、早上来公司做的第一件事、每周做几次活动、每月何时公布管理员考核情况,等等等,很多时间的时间点都是可以固定时间,做到准时的。
固定的好处,用户习惯了之后,每到那个时间,自然有所期许。举个例子,很多做微博运营的都有感触,很多运营人员都在做“早安心语”这样内容,每天基本某个固定点前后发出来,包括周末,一直这么坚持下去,如果有一天间断了,就有用户来问你“你今天怎么没发啊?”我之前也试过,比如每天固定点去群里问早安,慢慢地,大家就都知道了,很多用户就专门等在那个点抓我。还有一个例子,大家更清楚,就是编辑工作都会规则在某个点开始更新,比如早上8点半,慢慢用户就都知道那个点有新内容了,自然来看的人就多了。
这就好像我之前有个同学追一个女生,天天给人家打电话,每天都是某个点打,打了几个月之后,突然不打了,女生熬了几天终于熬不住了,就主动给他打电话了,然后俩人就成了。其实搞定用户,有时候跟追女生的原则差不多。
尽量的让自己的基本工作习惯好一些,对于用户而已,会更容易适应,慢慢地,他们也能知道你的为人怎样,甚至能感受到你工作之外的一些人格魅力。千万不要每天、每周的工作毫无规律,用户完全搞不懂你。我觉得作为运营人员,一定要用好这个规则,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
习惯到了一定程度,工作就变成了条件反射
很多人总想去尝试新东西、高深的东西,须知运营工作从来都是入门浅、深钻难,没有每天不断的重复练习,怎么可能找到简单的捷径?运营的大部分工作并不是那么高深,只是眼高手低的人实在太多,很多人动不动就是“我都做过了”、“这么简单,还用做么”“太没技术含量了”“我全都会了”,这种人往往就是做不好。
很多人都知道猫扑当年包装过很多网络红人,有很多大家也都认识,其实只是那几个最出名的被大家看到了,却不知道我们之前在猫扑的时候,每周都会做这种工作,其实很多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能火,更不知道能火到那种程度,一年做了几百个,大部分都淹没了,偶尔几个红了的,被大家记住了。这种工作做的多了,每天从几千个帖子里面找出最好的内容,只能靠直觉来判断,说白了就是条件反射。
杜蕾斯的微博营销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很多热点事件的借势,都有着独辟蹊径的思路和角度。很多时候,一旦某个热点出现,大家都习惯了去看一下杜蕾斯微博是作何反应的。2010年杜蕾斯微博开始开始运营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只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套路和玩法,而被大家所熟知、认可和推崇,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已。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说的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运营人员最不能忽视的就是细节。一个聪明的运营人员,是可以从很多微小的细节里嗅出感觉的。
其实运营本身并没有那么难,你付出的多,收获的自然就多。运营能力的强弱,与智商有关系,但绝对不完全取决于智商,很多看似精明的人,却每天开会、磨嘴皮子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还多,小事看不上,不屑做,大事自然无从做起。这聪明与否,其实细节的处理更加关键。
既然做这块业务,就应该熟悉业务,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应该是孜孜不倦的,而熟悉只是第一步,形成习惯、烂熟于心是第二步。很多坑儿啊,坎儿的,都必须去蹚的,这里面细节非常多,绝对不能偷懒,否则就不知道其中的利弊关系。比如逗号该用英文逗号,还是中文逗号,我都一直都会抠的。有几个常见的词,“登录”而不是“登陆”,“帖子”而不是“贴子”,这种细节从来都不会写错。我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做的原型基本上都是高保真的,为的就是让技术、运营、老板们看起来更方便。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品质应该是植根在骨子里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习惯。
运营人员要勇于试错
引导用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从来不缺少变数,任何一家公司,运营模式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从来没有一个百试百灵的模式,你去哪都能管用。实事上,你进入一个新的公司,新的领域,人家走过的弯路,你一样也得走,想躲也躲不过,顶多行业渐渐透明,后来者速度越来越快而已。这个年头从来不缺聪明人,想法多的人多的是,想法再好,没有实际行动,永远都是零。
经验只代表过去,会增加你成功的概率,但不代表经验就是万能的。所谓趟路,就是你最好亲自走一遭,把基本的门道摸清楚,这样你可以收放自如。
运营人员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很多人喜欢开会做决策,有一点这些年我比较欣慰,很多时候,别人还在开会讨论ABCDE五种方案哪个是正确的时候,我已经用实践证明完了ABCD是走不通的,只有E可行了,这就是区别。
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坚持
一个好的运营人员,坚持绝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在当前如此浮躁的互联网环境里。
很多运营方法,并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需要经过实践才能验证出来,道理很简单,过程则非常难以煎熬,尤其是当你面对公司、领导的质疑的时候。一个平台之所以长久,最根本的是用户文化,而用户文化的形成,运营人员的“干预”其实都在很程度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据说知乎最早推点赞功能的时候,很多运营小女孩吃饭的时候都在给用户的好回答点赞,有些都被折腾的绝经了,绝经了啊!
引导用户,一定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说的直白点,其实就是给用户洗脑,关键不是让一个两个用户按照你预期的来,而是让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跟你的想法达成一致,这就非常难了。很多人压根就不敢去尝试,而很多人即使知道可行,他也不会去尝试,因为觉得麻烦,他想走捷径。
所以,集大成者,永远是少数人。而当你坚持到最后,证明你的思路是正确的,“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你虽欣喜,当然别人也不能体会到你过程中的苦涩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微信后台回复“运营”获取新增运营干货,不定期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