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而是,跳起来说“你凭说明这么说,你竟然敢质疑我”这时候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这种情况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在两个人具体谈论某一件事的时候,在公司开会的时候,我们还未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于反驳,对方不赞同自己的想法,是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直接对自己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习惯性防卫?那就要谈到另一个心理学现象了“基本归因偏差”。
假如你和客户约定开会,时间到了客户迟到了,迟到两三次后你会说这个人真没有时间观念。但是假如这三次迟到的人是你,你会说第一天送孩子去了,第二次堵车,第三次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当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你会认为那个人自身有问题,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是外界原因造成的。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再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
马蓉和宋哲的事件发生后,看客们说他们是渣男淫女,但是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给自己找N个外界因素作为出轨的理由,男人没有责任心不会挣钱,女人是个女强人不懂温柔体贴,等等巴拉巴拉,就是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刨根问底栏目组来了,到底什么是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所以说,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会自然出现这种习惯性防卫。在古代这种习惯性防卫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保护机制,但是在现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阻碍我们成长。
同时,习惯性防卫心理也会让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害怕暴露自己的想法,因为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
假如我们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我们会不会开放性的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呢~
这就是书中说的【绿灯思维】
让别人把话说完,先认真的听完,沟通,让对方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方站的角度考虑的问题是不是会让我们把问题思考的更全面,同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如何运用到生活中?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和这个人绑起来。这样以后再面对习惯性防卫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点亮自己的绿灯思维?
乔帮主在生前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不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的时候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