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严重剧透,请观影后食用
正文: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从开场的几幕就将你的目光牢牢锁在荧幕之上,然后你的思绪前所未有的集中,像上了轨道的飞驰列车;你的情绪莫名而始终地紧张,像拉满了的弓弦——然后,在接下来的115分钟里,你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直到最后出了影院,脱口而出的仍是对剧情的感叹。
以至于我在想,如果三起三落的故事叫做跌宕,那么波澜化成感慨,震颤化作深思,以致整个片子都可谓高潮的故事,应该叫做什么?
于是,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第75届金球奖和第7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告诉我,这叫做最佳原创剧本。
或者说,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它没有彩蛋,可是大部分人仍然选择看完最后的片尾字幕——因为意犹未尽,因为当结尾的配乐响起,便只想闭上眼睛,也不知是想起那烧掉广告牌的大火,还是想起任意妄为到大白天闯进别人公司,把不肯向他低头的白人男孩扔下楼的警察那嚣张蛮横的做派......
也许,什么也不想;也许,伟大不需要理由。
在今晚之前,我也没看过;在今晚之后,这样的电影,叫三块广告牌。
我现在正是在一边听着网易云上此片的歌单,一边在这里一字字的敲着,一边顾虑着,想说的到底能不能讲好。
故事起源于一起令人发指的奸杀案,一位礼品店店员的女儿外出时惨遭不幸,凶手甚至还专门将尸体烧毁得面目全非。之后七个月过去,警察们碌碌无为,不仅将案情列作在不可破解的卷宗里束之高阁,甚而以狄克森为首的一些人更是整日在警局里戴着耳机纵情摇摆,或是无聊到双腿翘到桌子上,用摆满桌面的零食继续丰满着隆起的啤酒肚。
直到驾车徘徊在女儿被害现场附近的母亲,注意到了弃用三十多年的三块广告牌,并填上直接问责警长的三句话。
赵朴初说过,化悲痛为力量。那么,悲痛到绝望时,所有的愤懑填平了对生活的所有畏惧之后,人能有多坚强?
像米尔德雷德,那个无畏的母亲那样?
像她,在经历警长专程跑来诉说自己的无奈,甚至道出自己癌症晚期,命不久矣,大打同情牌;经历自己没有时间去工作挣钱,而前夫只顾跟十九岁的傻甜白鬼混,所以只能看着自己的积蓄一天天飞逝以致无法为那块“唯一能让警察们真正重视”的广告牌续费;经历自己的朋友被尚未证实的罪名关进监狱,而当初担着挑衅警察的风险仍选择支持她的广告商白人男孩被人肆无忌惮地从窗户扔下,自己去到警察局质问凶手却在冷漠和傲慢下大败亏输;经历前夫的数般挑衅,儿子也因自己逼迫患有癌症警长的“过激行为”在学校被流言围攻;经历神父的明枪,胖牙医的暗箭,狄克森烧毁广告牌的无情大火,人们把警长原因未明的自杀算在她的广告牌带来的工作压力头上的“理所当然”的归咎之后,依然选择坚持下去,选择无论如何要让那块广告牌驻留得久些,选择不是妥协于饮鸩止渴的,像“在某次凶手给别人吹牛的时候道出自己罪行”那样的奇迹,而是稳稳站定,等待着与世界为敌。
哪怕她时刻都在害怕,哪怕她要带上头巾让自己显得更有愤怒,更不可侵犯,哪怕她很多时候被迫做一个道德上的坏蛋,做那个对倾慕自己,一直不离不弃帮自己的矮人詹姆斯说出深深伤害他的胡话的混蛋,哪怕她要看着自己点燃警局的大火无意中把已经决心向善,甚至身困火海也要先救出她女儿案件卷宗的狄克森毁容,然后从此心里再多担一份煎熬。
然而所有这些,不过是影片的一个视角罢了,一个绝望勇敢的伟大母亲视角罢了。
如果是从警长的双目去看,你看的便是一个被癌症和广告牌带来的内心反思与折磨逼得节节败退的丈夫,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的妻子,爱他的孩子,爱他的同事哥们儿,甚至爱那个跟自己昂然对视,一度要毁掉他事业名声的米尔德雷德的故事。
如果是从那个由肆意打人,恶意纵火,被警局解雇转变到冒着被烧死的风险抢救自己曾经愧对的案件卷宗,冒着被打死的风险从嫌疑犯上取到大量DNA的狄克森的经历去看,你看到的便是一个善意的奇迹,一个美好得像童话的浪子回头的故事。
从那个大声说出自己也有尊严的小矮人,从那个聪明大过正直的广告商白人男孩,从那个看似铁面却在制度,上级面前渺小而懦弱的黑人新警长来看,这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故事了。
于是最终的最终,没有谁是始终正义的,没有谁是永远邪恶的,自私可以放大到像米尔德雷德的母爱那样激烈而汹涌,也可以渺小到像那些警员们拿着薪水却浑噩度日那样的可耻而不自知。像豆瓣上的网友所说,“奉爱之名,可以为善,亦可为恶。”
如果你耐心的看到了这里,那么,我衷心祝愿你,愿岁月赐你以爱,以善,以坚强。
于此,再次向编剧兼导演马丁迈克唐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