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16点06分,走出魏公村地铁站,此时距离我决定回北京准备二战考研已经过去了54天。这是我毕业之后重新离家的54天,是我脱离了学校庇护,独自住在西三环一间群租宿舍的54天,也是我莫名其妙得了丘疹性荨麻疹的第二十几天了。
九月底的北京,已经慢慢浸染了秋色,今天天气出奇的晴朗,没有了前几日阴沉沉的雾霾感,秋风习习,而此时的我就走在这样的京城街道上,一切都那么实实在在,宽阔的马路,车辆川流不息,地铁站附近麦当劳里传来了那招牌的叫卖声:“喜欢您来……”这一切都好像不容我的思绪暂时飞回家乡那座小城,那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个并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城。
13岁,当时我家还住在原来的房子,在小城一个不大的小镇上,那时我已上初中,去了小城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离家不近,由此我开始了一点点离家历程。那时学校还没有宿舍,像我这样离家较远的孩子只能住在私人的招住宿生的家里,还记得那时每周末回家一次,最开心的就是一回到家就会有妈妈准备好的喷香的饭菜,还有一顿美餐后的晚上和爸妈一起聊天看电视的时光。那个时候觉得,这样的场景,一周才一次,多么弥足珍贵。那时的我,每周都在心里盼望着,盼望着周五的晚上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团聚的欢乐时光。终于,初中第二年的冬天,我再也忍受不了对家的无限思恋,迫使爸妈搬来了学校附近,和我一起住。即使每周都会回家,有时甚至周一早上才回学校上课,也仍然无法缓解那时的我浓烈的乡愁。哦,不,那时只是离开家去上学而已,连小城也未曾离开,恐怕连乡愁也算不上,顶多算是十几岁的小女孩对家人的依恋吧。可是那时的自己又何曾想到,今天的自己,也能离开家,离开了学校,自己生活在离家1300公里,偌大的京城。虽然每天仍然混迹母校复习功课,但是不住在学校,脱离学校庇护的感觉仍然是强烈的。但是每天傍晚日落之时,听听校园广播,散散步,仍然是令我无比餍足的一件事。虽然时时形单影只,但是,有时竟也有点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可以想想远方,想念远人……
时光再回到7年前,我再一次与家拉开了距离,这一次的距离,不远,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是真正的离家的开始。我来到离家300多公里的海拉尔,读高中。这一次,我仍然像13岁那年一样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内心似乎多了一点微弱的担当,不再像当年那样,拼命央求爸妈来陪我,可是内心仍然对能和家人每天在一起的生活充满向往……终于在煎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之后,妈妈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她的又一次“陪读”之旅。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只是因为我内心的乡愁,更多的是为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较大的考验——高考而做准备。还记得那时,妈妈和姥姥(外婆)轮流来照顾我,在那个不太大的房子里,留下了我高中三年关于家的最温馨回忆。记得姥姥最爱在冬天的晚上,站在窗边望着盼着我上完第一个晚自习,踏着灯光回来吃晚饭。晚饭总是香气迷人而又可口的,每一口吃下去,都饱含着外婆对孙仿佛辈深切的爱。还记得那时,无论外婆还是妈妈,每天总要等到我睡,才彻底睡下,即使困了,也只和衣而睡,静静等着我。那时常常觉得多此一举,也曾一再劝她们早些去睡,一方面觉得等我实在辛苦,二来,也想趁着夜深人静,无人打扰,偷偷翻出我爱看的杂志。那时最爱的就是《环球》杂志,常常看得入迷就忘了时间……至今仍记得夜深人静,只开一盏台灯,翻开新一期的杂志,空气中飘着新开的杂志的味道,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深夜记忆,也是关于那时的家的深夜记忆……而那时的我并没有想到,爸爸由于工作,独自一人在家,吃着包子,泡面,是怎样的情景和感受,现在每每想到,心里会忽的一痛。
如今的我,已经大学毕业,时光和经历让我慢慢变得坚强、独立起来,但是,那份对家的眷恋却更加深沉。每天往返于宿舍和学校之间,做着同样的功课,每天夜晚回去的路上,走在天桥上,看桥下霓虹灯、高楼中的灯和车灯一片旖旎灿烂,虽然没有一盏灯是为我而亮,但是,我知道在遥远的小城家乡,每天晚上都有一盏灯为我亮着,永远为我敞开怀抱。
张宇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越往远处飞去,你越在我心里”,我想这就是我心里对家最真诚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