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吃饭,就只是表达吃饭。书中的角色恰似书外的人,当然也会饿的。而在多数情况下,传递的意义却不仅于此。在书中,但凡当人们在一起吃饭喝酒,都算是圣餐礼的一种。
对于多数读者来说,世上的圣餐礼有且只有一种,虽意义非凡,但不是绝无仅有。毕竟在一起吃饭的并非只是基督徒,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类似仪式:信众齐聚一堂,共享美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餐都那么神圣,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圣餐俩字存在不少弦外之音。
关于圣餐礼,在这里需要记住一点:现实生活中,分享面包这一举动代表着和平共处。即意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毕竟,能和你一起吃饭的是朋友,而非敌人。事实上,我们特别在意和讲究与谁在一起吃饭,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和你一起,我喜欢你,我们是一伙的。
这就是举行圣餐礼的真意。
在文学中,也是如此。因为吃饭的场景非常难写,而且实在过于无聊(对于炸鸡,你又能做出什么花来?)。如果真要动笔,必需要一个迫切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有关,要么和睦相处,要么反目成仇。
苏斯博士的《绿鸡蛋和火腿》的主角(奇葩到没有名字)怎么样?这家伙不吃绿鸡蛋和火腿,碰都不愿碰,一个叫做山姆的小怪物不停地在边上哄劝、乞求、唠叨,让他吃一口。而他并不想听这些。 事实上,真希望山姆滚远点:“求你饶了我吧”。 但最终结局,他败下阵来,去尝一口,居然发现喜欢上绿鸡蛋和火腿的味道,尤其是山姆。 不仅吃了东西,还交了朋友。圣餐礼的真谛就是那么简单。
(这本书太有名了,每个孩子都该拥有的)
但有时候,故事仅仅需要:分享食物的意义或打算。并不需要确切看到角色吃一口。
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全是关于吃的,纵然,最开始书作为一本最饿的书,里头充斥着饥饿的氛围。小男孩查理一家靠面包、土豆、卷心菜生活,也并不充足。正慢慢陷入饥饿之中。
在这样一个底层家庭,尽管困苦,始终存在着爱,可怜的小查理最爱的是他祖父——乔。爷爷给了查理十美分,这是他在这个世上所有的钱。查理用这枚硬币买了一块巧克力。祖孙俩带者犹豫又害怕的心情,拨开包装纸,看了看底部,是否找到金券,这是去往传说中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凭证。
可惜,除了巧克力棒,他们什么也没发现。
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查理和爷爷并没有吃上一口糖果,以飨读者。而是分享了喜悦、兴奋、可能性——作为查理童年的一部分。他们在分享快乐与希望。这样的“圣餐”,通过威利·旺卡的巧克力让彼此更加亲密。
如果情况想法呢?比如,吃到一半闹翻,或每次都吃不成?
结局并不相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美味的饭菜、零食以及好吃的巧克力棒意味着:好事将要发生。反过来,如果这餐饭吃到最后不欢而散,是个不好的信号,电视剧不都是这样么。两个人本来吃饭好好的,忽然冒出第三者,其中最开始的两个人(或其中一人)马上不吃了,不是把餐巾放在碟子上,就说胃口不好之类的话,然后径直走开。你马上知道他们对闯入者有什么看法。
另外一本关于巧克力的书: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从标题上看,讲的是巧克力。实际上是关于校园欺凌、腐败、和权力,与掌权者对抗中得与失的故事。
主人公杰里·雷诺公然反抗控制整个校园的黑帮学生,也拒绝为筹募资金义卖巧克力。也因这个决定被毁掉了,没有人支持他。
( 故事在一个守夜会和一场巧克力义卖之间展开,主人公因接受学校守夜会的任务而拒绝参加学校下令的巧克力义卖活动,而当任务完成后,主人公为维护自由与公平继续拒绝义卖。等于和全校师生为敌)
整本书,没有任何关于吃的画面,虽都在谈巧克力,却没有一个人吃上一口。没有吃饭,没有圣餐,更没有人帮助杰瑞,拉他一把。假如有人在这些募捐活动的巧克力当中,打开一盒,并吃上一口,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或许就有了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