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拜访位客户,从事传统丝绸纺织行业。客户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地位都挺高,为人很友善好客,言谈举止间完全没有农民企业家的土豪气。客户介绍很多关于行业和公司的信息,特别提到公司在做产品转型,在从丝绸转向家纺,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型为O2P模式。说实在的,我对客户说的那些并不太感兴趣,勉强听完后便起身告辞,客户热情地要了我的手机号,还加了我微信。我略表诧异的望了眼客户,心里嘀咕着:"喲,年近花甲还挺时髦么!”
主观意识里我认为,客户这把年纪的人玩儿微信,也就是瞅瞅朋友圈里年轻人都做些什么,或是转发些政治评论、社会新闻什么的,故而也未多在意。
周一坐地铁上班,习惯性的打开朋友圈消磨时光,没翻几下就赫然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只见客户与一金发碧眼的美女老外坐一块儿谈笑风生,背景左右两边布满红酒的斜格酒柜,正中是深褐色褶皱皮质背景墙,中间镶嵌着无数拇指般大的玻璃钻,图片上备注着“与法国知名品牌设计师某某某签约,某某某将引领某某公司产品掀起时尚新浪潮”,地点是本市知名超五星酒店。
“这大叔也太前卫了,居然会发原创信息,还是配图片的!”我用颤抖的食指点了个赞,刚忙在微信中给客户发消息,狠狠地拍马溜须了一把,表示对他佩服犹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客户只是和气的回复表示这仅仅是做广告,做宣传。我当然不信他的,哪有那么大企业的董事长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做广告的,那不跟传销一样了,太贬低自己了吧。
可现实蔑视着抽了我一嘴巴子。自周二开始客户的家纺产品把我的朋友圈填充的满满的,什么三件套、四件套、五件套,什么丝绸睡衣、内衣等等。我需要眯着眼,艰难而努力的在夹缝中搜寻其他朋友的信息。一周后我已经被折磨得不敢在打开朋友圈,连坐地铁、蹲坑那些做无用功的时候也不看,我觉得自己精神有点恍惚了,甚至于睡觉做梦都会梦到客户的家纺产品。这广告效应似乎贴近于填鸭式教育了。
客户似乎不以为然,还发微信质问我为什么不给他朋友圈信息点赞。我暗自咒骂着我要天天给你点赞,那啥活都不用干了,保证一年后进化成寄居蟹模样,除了发达的食指伸在外面不停点赞,身体其他部分都萎缩得要找个壳藏起来了。客户却没有等我回复,又发了条信息说我可以转发他的朋友圈信息,如果有人通过我转发的信息购买了产品,他会给我提成;如果我的朋友再转发转发的信息后,有人购买了产品,我和我朋友都有提成,而且我的提成还会多点。越多朋友转发,成交量越大,提成也就越多。
这个模式怎么那么似曾相识呢,我端着手机在记忆中搜索起来。同事从门外拿了包裹回来,见我愣着发呆,猛拍了下我肩膀,问我在想哪个妹妹呢。我迷茫着抬头看到他包裹上“Amway”的字样,醍醐灌顶般开窍了。这不就是盛极一时的安利传销模式么,居然也跟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穿上了互联网的外套,登上了平台传媒,可吸收的人力资源是传统安利无法比拟的。
这让我记起了前阶段表妹不断在朋友圈里发包包、鞋子等的事情。当时我问她没事瞎发这些没营养的图片干吗,有人会买么。她说帮朋友转发也不费劲,卖了还有提成,这种类似天下掉馅饼的事情谁不愿意做。后来因为发得太多,引起了朋友们的反感把她朋友圈信息屏蔽了,表妹才不得不放弃。
当然我朋友圈里发类似图片信息的并不是表妹一个,那些产品信息重复着冲击朋友圈用户的潜意识,在用户心头刻下难以抹去的烙印,使得用户在消费时迸发出第一个意识,就是这些产品。这种填鸭式、强制性、潜移默化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简直太恶毒了,它凌辱了我的朋友圈,强暴了我的视觉和思维,还诱惑我变成无耻的帮凶。
可因为工作需要,我还不能把客户朋友圈信息给屏蔽了,只好委婉地发微信告诉客户再发产品广告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不让我看。客户却立马打电话来指责我,表示我不把他当朋友,他是好意让我赚点零用钱,可还偏偏热脸贴冷屁股。
我连表歉意,颤抖着挂了电话,打开朋友圈,在客户产品信息分享栏中,用已经变粗的食指点下了自己加入传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