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原文】:
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尔,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
【译文】:
广大中正之道是圣人的任务,虽然并非是得到清净和顺之气(即使气体的运行还没有到达清通无阻的状态),仍然没有忘记勤勉而使中正之心变得广大,作为圣人,因为本性和天道是一体的,原本都具有的,所以是没有办法去勉励的(只有在修养大心上,要不断的勤勉自己向天性与天道靠近)。
【原文】:
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
【译文】:
思想当中没有杂染可以说是清净至极,没有与天道不同的思想可以说是平和至极;勤勉之后所以才得到清净,那么这并非是圣人拥有的清净;勤勉之后而得到和顺,那么这也并非是圣人的和顺。所谓圣人的意思,就是不通过勤勉和思虑就能到达中正的境界(这是天性当中本来就具备的,圣人承接天道思想,所以说不是他们拥有的)。
【原文】:
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
【译文】:
勤勉的原因是因为心没有安定在大心上,思虑的原因是还没有得到中正之道(勤勉和思虑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中道)。
【原文】:
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译文】:
不能遵从天的德性,那么即使有学问但是无法用它来教化人;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心量扩大,那么虽然能真实的了知万物的运行规律,但是无法拥有真诚心去教化其他人;不能让自己的心到达广大明白的境界,那么即使选择中庸之道也是在不恰当的时候,与环境和人事不相应(真诚心离不开顺应天地之道,中庸之道是自然获得的,不是有意识的去获取,会不合时宜,无法教化他人)。
【原文】:
绝四之外,心可存处,盖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也。
【译文】:
除了以上四种之外,心还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那么一定是有其它的事物,这是圣人也没有办法预知的(心可以安放的地方,只有与天性相应了,才能明白)。
【原文】:
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犹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有意在善,且为未尽,况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
【译文】:
身不由己,为了正义之事而去做事,即使杀了人那么也可以不失正义之身;如果有心去这样做,那么即使是善的行为也是意识心在作怪(不能有意去做事,这是与道违背的)。端正自己的言行,万物跟着都会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有修养人的作为;端正自己的言行并且想着要教化万物都能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劳累的心识(一切都是自然完成的,不应用心去改变,只需端正自己)。有意识的去做善事,那么虽然得到利益,意识也是虚假的;无意识的去做善事,那么这是自己的本性流露,这是真实的(善也分真假,做了善事忘记了就是真善,如果总是记着,总想去做善事,那么就是虚假的善)。有意做善事,并且没有得到善的结果,那么何况是有意不做善事呢(所以说有意识的不去做善事,也不能得到真正的中正之心)!孔子拒绝四个方面的事,自从开始学习就发心成为有道德的人,那么这是放弃两边而选择中正之道的结果(四个方面展开来说包含了一切)。
【原文】:
不得已而后为,至于不得为而止,斯智矣夫!
【译文】:
不得已之后才作为,那么到了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再停止,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明智(总是应时而动,不会加进自己的意识,这是顺从天时地利,属于明智)。
【原文】: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
【译文】:
意识是有想的成分在的;必须去完成,也是有等待的成分在的;坚固的保持心念不变,这是有内在不化的气体存在缘故;我如果存在念头,是因为还有我的缘故。这四个方面如果还占有一个没有去除,那么就与天地之道相差太远了(天地之道,没有任何的杂染,起心动念都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我,所以不能去除小我,大我就不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