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好报写作群的朋友们开始在问候早安,在群里分享个人的故事,我大多都看了。发现越来越喜欢看别人的故事,透过身边的事物,来了解他人、了解这个世界。
有一位微友说,Ta所写的东西,没有对熟人和朋友开放,问说这是不是一种病?
紧跟着,下边几位朋友也说有同样的感受!说实话,我也有。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我从八年前就开了一个博客,当时没有怎么写,更多是储存一些照片。两三年前,我才开始持续在上面写东西,但我从来都不会主动去分享个人博客去给别人看。包括博客是可以跟微博绑定,会在发布文章的同时,自动更新到微博去,我也取消绑定了。
有朋友说,现在博客时代已经过去了。你怎么不注册一个公众号,在上面写写原创文章,这样是比较方便可以获得一些流量的方式。一个是我对自己的文笔还不太自信,有时自己看了都感觉缺乏逻辑性。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我不想让别人完全了解我,在别人面前呈现得那么透明。
身为人,就会有防御意识,这是我们从古至今的本能。当我们以最原始的状态出现在大草原上,如果我们没有焦虑和恐惧,就不会无意识地战斗或逃跑,那就很自然会被其他野生动物伤害到。所以说这是我们为了生存的本领,也遗传下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多少有一定的边界。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跟实际生活距离和血缘关系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跟身边的父母没话讲,而在写作群里我们却会讲很多。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忙于工作,讲话更多的是就事论事,你有哪个朋友会说:“有什么痛苦,我们聊聊吧。”可能会有,但应该屈指可数。
我们都是害怕被拒绝、排斥的群居动物,如果你有过一两次说真心话,然后被朋友不耐烦耍了句“别想太多啦!”的经历,有过几次后,我想你在Ta面前肯定不会再敞开心扉说话。虽然在关系上你们是朋友,但实际上你们心理上的距离在不断变远。我们的朋友圈是那么光鲜亮丽,每当哭泣时我们却是蜷缩在角落里,不希望被朋友看见。我们在外表现的是自己积极乐观的一面,而却在使劲地掩盖着阴暗的一面,我们活得越来越分裂,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活到现在,我对朋友的定义是:在TA面前我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我们日常方式大多是透过言语,你可以去仔细察觉一下,你们每次交流的都是些什么内容?拉家常、瞎侃。。。这些也挺好,但作为朋友间的交流,我相信应该不止于此。也会发现一些朋友之间聚到一起,就是互贬、挖苦、嘲讽的方式,在相互交流,以避免互相不说话时的尴尬处境。因此,在生活中,交几个真正能交心的朋友吧。
相比言语,写作更能精确描绘出内心深层的感受,假设我们所处的环境,经常无法给我们舒服的回应,我们的心自然无法在这个环境下感受到安全,就别说在这里边敞开自己。我以前说过一些个人建议和实话,经常遭到父母的反对,后来我有什么事我干脆就不再讲了,后来也泛化(在心理学心理咨询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到我在跟别人交流时,无法畅所欲言。
讲了这么多,我觉得,不要强迫自己,如果你不想分享给别人看,原因可能只是那个环境或朋友给不了你安全感,那就自己看。这就好像你不想跟别人发生性关系,害怕别人知道你阳痿(在写作中呈现自己内心的脆弱),你就自己在那里撸就行。关键是,你不能一边自己撸,一边在那自责自己阳痿不能跟别人性交。真正爱你的人,是可以接受你的脆弱的,世界这么大,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病,这也很正常。
在911之后,面对创伤人群分为两组,做了一个实验。一组人是以讲或写,自己内心表达出来,发布到网站上,别人也都可以看得到。而另一组,则把真实感受放在内心,没有表达出来。最后发现没有表达出来那部分人,给人感觉更轻松,恢复得更快。所以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没有一个定式说,说出来就是好的。关键还是要,在一个令自己感觉安全的环境下说,并且说出来的秘密,没有后顾之忧,这才会真正帮到自己。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能是能在最大限度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当你不想让自己所写的文章,给身边人看到,那你最好就先做到不要让他们有可能看到。不要老是告诫自己:“这有什么?”“我应该勇敢一点”。。。每个人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也很正常。还没准备好,就不要强迫自己敞开,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