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老师致敬
——沉痛悼念于永正老师
童心
题记----
今天中午,我通过微信圈惊闻小语泰斗于永正老师今天凌晨六点零二分逝世,享年77岁。得知噩耗,心头一震。想起零距离学习于老师的一节节观摩课,看着书架上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和系列丛书《于永正教学实录荟萃》,泪水禁不住盈满双眼。于老师,向你致敬,一路走好。【于永正老师简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惊闻于老师逝世,
泪水扑簌簌往外涌。
眼前浮现的全是你和善的面孔,
亲切的笑容。
耳畔响起的全是你精简的课堂,
健康的引领。
你是长明灯,
照亮我们的教学征程。
你是常青藤,
鼓舞我们不断攀登。
你虽然离我们远去,
但你的课,你的讲座,
你的精神将与我们一路同行。
于老师,
你的人正,
你的课正,
你的字正,
你的京剧正,
……
于老师,
向你鞠躬,向你致敬……
于老师,
你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注:于老师常说“你”比“您”听起来亲切。)
相关阅读
人生留痕(于永正)
病中吟(于永正)
我的小学教师(于永正)
怎样让学生喜欢你(于永正)
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于永正)
痛悼名师于永正(千课万人)
导师于永正(张祖庆)
缅怀师傅于永正先生(宋运来)
于老师,让我们怎能不爱你
童心
今天上午八点整,还在睡懒觉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看显示,是于永正老师的,立即说:“于老师好!”
“童心,我今天下午在郸城讲课。”
“太好啦!我一定去!”
“在什么地方讲啊?”
“现在我也不清楚。”
……
于老师,一位大名鼎鼎的小语专家,居然在百忙中给我打电话,真是始料未及!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立即给好友、同事打电话,让她们和我一同去。真不巧,她们有的回老家了,有的明天要赛课,有的家里有要紧的事离不开。
九点,给于老师打电话,关机。九点半,再打,仍关机。十点,打电话,终于通了,可于老师说:“我在作报告。”为自己的失礼感到很惭愧,但为了清楚做课的地址,十点半,又打,于老师说正往郸城赶,地点在人民会堂,下午两点上课。
郸城离周口一百多里,坐车需要两个小时,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得知只有我一人去,并且时间如此紧,还不知道具体地址,万一赶到了又耽误听课,岂不是无功而返?家人劝我不要去了。可一想到于老师如此关爱我,决定去。
还好,路上很顺,到听课地点时才上第一节课。于老师的课是第三节,他讲的是文言文《杨氏之子》。听了这堂朴素的课,震撼,叹服,越来越钟爱语文了!我不但认认真真地记,还及时写了自己的听课感言:
质疑解学生,
范读显深功。
背诵质量高,
理解兴致浓。
深化人人聪,
练笔个个精。
听君一堂课,
精品印心中。
诚祝于老师,
幸福每分钟。
这是第三次零距离听于老师讲课。第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在漯河,第二次是去年十二月在信仰(郭霞老师是主持人,领导特意让我陪同。真幸运。)每次听,每次都亢奋;每次听,每次都思绪万千。
不像专家的专家
于老师被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但在学生眼里,他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又像一位幽默风趣的大朋友。不信,你看:
例一(在信阳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前谈话。):
师:你们老师是怎么说我的?
生:头发虽白,精神还在。
师:你是一个小诗人。
生:我们老师说你是教育家。
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生:老师说你很风趣。
师:有没有说我的坏话?(生摇头。)
师:对你们有什么要求?
生:不要说话,认真听老师讲。
生:认真听讲,大声发言。
生:发言要积极。
师:你们知道于老师有什么要求吗?随便一点儿,放松一点儿,但是不能睡大觉,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
例二(在郸城讲《杨氏之子》课前谈话。):
师:请问你们是哪个学校几班的?
生:实验小学五一班的学生。
师:怎么称呼我?
生:于老师。
师:真有礼貌。
师: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于爷爷。
师:我感到很亲切,你仿佛就是我的小孙女。
师: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于大爷。
师:降一辈。但是我高兴,降一辈说明我年轻。
师: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大胆地叫我一声,看看有什么后果?
生:于永正。
师:到。
……
师:其实这也是读书,老师也是书,是一本无字的书。
于老师每次讲课,他都会用上几分钟时间拉家常。一位其貌不扬、说话慢条斯理的老人,因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快在短时间内喜欢上了他。“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谁说不是呢?
“目中有人,目中无人”
在一次评课中,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告诫大家:课堂上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无人。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不管台下或教室里坐多少听课的老师,你都不要管他。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种沉稳的感觉。后来,在一代宗师贾志敏老师的讲座中,也听到他强调上课的老师一定要摆正心态,要不受外界的干扰,既要做到“目中有人”又要做到“目中无人”。可见“目中有人,目中无人”的重要性。其实,这样的话说说容易,做起来着实很难。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常常会留意听课老师的表情、言谈,常常会为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迎合自己的想法而焦躁,所以,我们的课常常上得不尽人意。事后,我们往往还怨天尤人。这,就是不健康的心态,明明症结出在自己身上嘛。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尽管大部分时间台下是静悄悄的,但也有不安静的时候。在讲《杨氏之子》时,于老师安排了六分钟的练笔时间,学生专心写,老师认真巡视。学生写完了,老师也把学生的写作批完了,写得特别好的还特意奖励了红五星。之后的交流精彩纷呈——学生写得好,老师及时引导得好,当然,台下时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学生的,也是送给于老师的。于老师很关注后进生。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让学生推荐一名书读得不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他舍得发时间,一遍不行,多遍,有必要时就范读。在他的关爱下,学生明显进步了!我想,感动学生的是今天,影响学生的则是长远的将来。小语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基!学生之所以读不好书,是因为信心不足,怕自己读不好,再加上平时老师不理不睬,对读书越来越没有兴趣。一位对读书没有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王崧舟老师语)。“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于永正老师语)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
于老师曾经写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此文在小语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他让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新朋友,交流写字,交流自己记住的词语,交流朗读,交流背诵,交流感悟,指导写文,交流习作。整堂课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必要时,老师只是及时地指导,及时地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学,学生的字、文写得好,书读得好,背得好,实在是朴实、扎实、厚实的阅读课。《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不易,于老师深谙这一点,所以一开始他就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课文,不理解的提出来。解疑后,他让学生读文,有的学生竟然在刚刚拿到课文纸的情况下读得很好,令听课的老师为之诧异。这不仅因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强,还因为于老师教学得法——读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大致意思,只有意思理解了,才能读好。当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于老师在指导学生一句一句理解后,告诉学生:“如果你还不懂,看于老师读,你就会懂了。”于老师背诵的时候表情丰富,还及时做动作,相信只要是认真看于老师背诵的同学都会进一步明白课文的意思。接着,于老师让学生背诵课文,说来更让人诧异,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于老师的背诵是树表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可谓两全其美!而后,于老师仅仅提了三个问题:杨修到底聪明在哪里?孔君平为啥说杨梅是他家的水果?杨修除了聪明外,还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使课堂推向了高潮。于老师很会抓火候,这时,他把分成学生三组进行故事新编。六分钟后,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习作,每位学生的习作都有亮点,台下的老师们掌声不断。这,就是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流程,简单地概括就是“读读——想想——背背——悟悟——写写。”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置身于老师的课堂,相信每一个同行都会深有感触!
但是,简单的背后是不简单。于老师说:小语的最大特性是基础性,因为它是基础性,所以姓“小”。小学生不是大学生,不是研究生,你何必呢?深入深出不可取,浅入深出不可取,深入浅出是最可取的。现在有不少老师为了追求自己的课厚重,课堂上补充大量的学生一知半解的资料,学生累,听课的老师也累,这样的课,事倍功半。还有不少老师与时俱进,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课件,课堂上光放课件就占用了很多时间,主要任务当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于老师是语文教育专家,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越来越了解小语,越来越了解小学生,他要让自己的教学适合小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而这,必须建立在老师用心了解学生,悉心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读透甚至会背文本的基础之上!于老师还说:教语文很简单,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读写”,说得复杂一点儿“多读多写”。所以,于老师的每堂课都会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要求学生听得专心,说得准确,读得有感情,写得独特、新颖,如果自己不高于学生,效果难免是低效的。听过于老师的课的老师都会惊叹他那规范漂亮的粉笔字,声情并茂的朗读,耐人寻味的例文!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只要你是个不简单的老师!
于老师,虽然你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你的思想不老,你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你用你的大爱和智慧点亮了我们的心灯,使我们看到了健康而又理想的小语教学之路!于老师,让我们怎能不爱你!
草于2010年3月20——21晚
听于永正老师《一株紫丁香》有感
童心
今天下午,我和2012国培班的100名学员来到美丽的上海卢湾小学听了四堂《一株紫丁香》,两节是国培班的学员讲的,两节是于永正老师讲的。国培班的老师是大家听了两天专家的讲座后,在一起备课、磨课、辩课后集体推荐出来的精英,她们的课融进了先进理念,听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于老师的课和她们的课比起来显得老气了点儿,但于老师的课最实在,最高效,听后让人回味无穷。
于老师的两节课,主要设计了三点: 1 检查预习。2 指导朗读。 3 指导写字。两节课,三个环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每个环节,于老师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那样的不简单。指导朗读时,于老师重点抓住了关键词语“踮起脚尖儿。”对于“踮起脚尖儿”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他先是让生踮起脚尖儿走上讲台,接着老师、全体学生踮起脚尖儿。之后,于老师让学生说说小朋友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学生说怕打扰老师。一个“踮起脚尖儿”,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一个“踮起脚尖儿”,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握了整首诗的朗读基调,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分组备课的时候,由于我们组的老师没有教低年级的,商议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比较满意的教案。辩课的时候,我们班的六组学员各显神通。因为每个组的教案都是组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每听一个学员辩课,大家都觉得他们组设计得很好。听了于老师的课,相信不少学员都在暗笑自己的自以为是,暗笑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太当回事——于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导入新课的时候只写课题,什么都不讲,我们导入新课的时候或通过紫丁香的图片导入,或结合学生尊师的实例导入,或听尊师的歌曲导入,可谓新颖独特;我们指导朗读的时候大都在“挂牵”上做文章,不仅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特点,还让学生体会浓浓的师生之情,可谓颇费心思;我们指导朗读的时候怕学生读不好,第一步读准音,第二部读通句子,在第一课时不敢涉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老师指导朗读时仅抓住了一个“踮起脚尖儿”,学生就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们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这个字的哪一笔容易写错,值得大家注意,于老师指导写字的时候是让生默默观形,师认真范写,生认真练写。
于老师的课学生读好了课文,背熟了佳句,写好了难写字,收获颇大。我们的课,看似环环相扣,其实说了很多废话,做了很多无用功,收获甚微。
为什么参加了强化培训,我们的课仍然有很多问题?我想,用于老师的一句话来说,还是我们的语文素养不够吧。我们现在有的是先进理念,但我们缺少较高的语文修养,缺少自己的主见,有一种盲目跟风的倾向。
于老师在给大家做讲座时说:我备课时重点做两件事——读书,写字。要求学生做好的,我一定要做好。我们是怎么备课呢,设计教案,精心设计教案,再精心设计教案。这也许是我们和大师的区别吧。
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们知道了现在的语文课应该怎么教。听了于老师的课,我们明白了在今后的一线教学中自己应该怎么做。前者一听即懂,后者却非一日之功。
低年级阅读教学研讨让我们振奋,催我们深思,激我们奋进。在下面的高年级阅读教学研修中,相信大家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