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斩件》2.19 哀公问
来自专栏论语斩件
为你朗读
5 分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一生经历四代鲁国国君,分别是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
鲁襄公在位时,孔子尚幼,并无交集。
鲁昭公在位时,年青的孔子有志于学,声名初显,二十岁时获鲁昭公赏赐一条大鲤鱼,孔子深感荣幸,于是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同年,孔子踏上仕途,出任管理仓库的委吏,次年改任管理畜牧的乘田,然而此后数年,始终只是担任一些小吏职务,未能升迁。随着学业渐成,孔子便辞去吏职,专心开办民间私学,广收弟子,名气渐大。
此时鲁国内乱,鲁昭公攻伐把持国政的“三桓”,却被“三桓”联军打败,逃亡至齐国,其后病逝在晋国。
“三桓”是指鲁国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大贵族。鲁国第十五代国君鲁恒公有四子(鲁昭公为第二十五代国君),嫡长子继位为鲁庄公,其余三子封官为卿,后来发展成三家势力强盛的贵族,这三家以季孙氏为首,相互勾结,把持鲁国国政。由于三家皆为鲁桓公之后,故史称“三桓”。
鲁昭公薨后,“三桓”立鲁昭公之弟公子宋为国君,是为鲁定公。
鲁定公即位时,孔子已经四十二岁了。
此时的孔子饱经历练,对当时社会环境及自身道德学问,有了一个清晰的全面认知,凡事能洞见本质,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是以自称“四十不惑”。他集周礼之大成所创的儒学,也已大成,名动于诸侯。
由于国政被“三桓”把持,鲁定公形同傀儡,他迫切希望收归权力,重振国君权威,孔子所创的儒学,崇尚“君君臣臣”伦理道德,正好契合其心意。而孔子因“三桓”乱政,虽怀有改变当时礼乐崩坏局面、使社会归于正常的远大理想,却一直没有再出仕。
于是二者一拍即合,鲁定公重用孔子,以对抗“三桓”。
在短短两年内,孔子被一路提拔至大司寇,掌管鲁国法令,成为仅次于“三桓”的重臣。其后,孔子与“三桓”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该场政治斗争持续两年,以孔子一方失败而告终。
孔子失败后,不再获鲁定公信任。孔子无奈之下,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到鲁哀公即位时,孔子尚在列国周游。
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讨伐鲁国,其时孔子的弟子冉求为季孙氏的宰臣,奉命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他并身先士卒,以突击战术打败齐国军队。季孙氏家主季康子,询问冉有的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是跟孔子学的。
其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