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朋友说过:当前学术界对“文学”的功能和意义提出了“三重世界”的理论:认为“文学”的第一重是“语言世界”,这是形式层面上的,最早被人们认识的一个世界;第二重是“生活世界”,这是内容层面上的,作者着力要展开的一个世界;“文学”的第三重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世界,即“意在言外”的“心灵世界”,是一个期待着人们去认识、去探索的精神文化领域。的确,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是其对社会及自身存在与价值的思考与体现,是作家客体存在与主观意识的统一。所谓“心灵世界”,亦即作家的精神世界,是作者自我独特的生命感悟,是一个作家的作品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动人心魄且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的创作便是如此。在清闲午后,或落日黄昏,捧一杯茗茶,茶香袅袅中,品味陶渊明的诗酒人生,窥探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闭目冥思,仿佛那一位傲骨铮铮、悠然自得的魏晋名流就在眼前。他委身田园,安贫乐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他旷达洒脱,率真自然,“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他用自己的画笔书写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及人生情怀。他所有的诗文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造作”。他的诗文,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位真实的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最为黑暗的封建社会,政治腐朽不堪,玄学思想猖獗,兵祸连年,民不聊生。陶渊明少时也曾胸怀大志,心济苍生,又因家境贫寒,迫于生存,先后出仕过五次,但终因“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而卸甲归田,过起了“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生活。
自古圣贤大抵都贫贱。君子固穷,安贫乐道,不屑于官场的腐朽黑暗与同流合污。为了远离官场的是非倾轧,避开官场的混浊污秽,隐而不仕,在黑暗的社会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节操。陶渊明即是“君子固穷”的典型代表。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热爱质朴平淡的田园生活,自是与虚伪奸诈的官场格格不入,又怎能为了区区爵禄而降心屈节,卑躬屈膝,俯仰由人,让自己的本性受到羁绊,自尊受到压抑,灵魂受到折磨。因此,陶渊明毅然辞官归隐,坚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在山水田园中抱朴含真,守拙安贫。诚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的安于田园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祖”。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以自己切身的田园生活体会为诗,陶渊明深切地写出了躬耕田园的甘苦,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得到了快乐,可谓田园诗人之宗。从官场走向田园,陶渊明是迫于无奈,还是真的对田园生活甘之如饴?我们可以从以下田园诗中探析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态度看法。
陶渊明安于田园,躬耕劳作,一是因为田园生活使他远离官场世俗,回归到原始纯真的生活状态。
《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真情实景的流露让我们看到了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的人的切实感受。农作是辛苦劳累的,诗人早出晚归,料理自己的庄稼,虽然疲累,但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就毫不足惜。诗人从劳动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田园是诗人现实生活的归宿,也是他心底的精神家园。他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生命统统倾注在田园之中,一往情深,躬耕亲为。农事劳作虽然辛苦,但在渊明心中,因为脱离世俗倾轧,回归到了本真的生活,所以,在他眼中,田园生活是美丽的,喜悦的,他在无穷的荒野之中开辟出了自己的精神乐园。
也正因此,陶渊明眼中的田园生活如此美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一屋一瓦,一枝一叶,到了渊明笔下,都写得如此美丽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沁人心脾。渊明用审美化态度看待田园风光和躬耕生活,用他诗意的心将劳苦的田园生活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份享受,源于热爱,渊明是真的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同躬耕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地位。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说什么都是空谈。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开宗明义便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怎么能衣食之需都不亲自经营,却可以求得自身的安乐!陶渊明把躬耕之业放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层面上。他不仅强调了农耕是提供衣食,满足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陶渊明不同于其他田园诗人的是,他是一个躬耕田园的亲身实践者。这是他自我存在和生存方式的自主选择,他摒弃了儒家那种不事农耕的,脱离现实生存的高悬于空的道,把道德法则融入现实可感的人生之中,通过躬耕田园来寻求生存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他的田园诗作完全属于自主而自觉的劳动感受及体验,因而他的田园诗比那些单纯吟颂高歌农村美好自然风光的诗作要更真实,更深刻,更深入人心。
陶渊明似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他经常去那偏僻的村落,与土生土长的农民相互来往,言谈之间没有其他,只有桑麻。桑麻渐渐长高,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只是经常担忧霜雪突降,使庄稼凋零如同破败的草丛。如果不是真正的置身其中靠其过活,如果不是真正的农民,又怎会关注霜雪给庄稼带来的灾难?只怕霜雪来临时,一片片庄稼银装素裹,要叹一声“很美”了!所以,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农民诗人,这是他的田园诗作之所以伟大的很深刻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