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9条根据我当老师当班主任19年多的经历尤其教训总结得出,最初发在2013年10月1日我的朋友圈。我也是一位父亲,愿与大家共勉。
一、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环境。 一个家庭,因为有了孩子,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总有一个要多付出一些,而为孩子做出的牺牲永远是值得的。我可以给您举出至少二十个可怜孩子的例子,而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我永远忘不了七年前一个孩子母亲站在校门口望着孩子背影的绝望眼神,那时候她为孩子交学校的什么费用有时得向父亲一方要,而她曾经的婆婆会打电话向我核实数额。为人父母,无论过去怎样,今后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二、父母中有一个过度溺爱孩子,尤其是母亲。孩子本应独自面对的,无论困难还是批评,都被这种无限宽容的爱吞噬,最终这些孩子大部分选择了初中或高中毕业出国,因为他(她)们已无法适应国内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我当班主任这些年,只与九年前的一个孩子母亲吵过架,她的溺爱与偏激令我愤怒。我经常说,时间会昭示一切,最终我和她还是成为了朋友,她的孩子从加拿大回来第一个看的人是我。
三、父母中有一个以忙为理由几乎不管孩子,尤其是父亲。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男孩缺乏父亲正面形象的引导,这一点的副作用会影响他一生。这些年,我学生中有不少父亲是局长、市长,还有一位走路颤巍巍的抓着我的手不放的孩子爷爷是李鹏总理的老同学。然而,我对他们的尊重只来自他们对我的尊重、对孩子教育的尊重,因为我在家长会上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男人的身影。
四、父母中有一个认为孩子应自由发展,尤其是父亲。这是推卸责任,而孩子会把这种自由发展理解为对他没有规矩、没有责任感的宽容。几年前我曾作为科任老师参加过一个女孩父亲请的饭局,他是某军区的一位重要领导,言谈间他说起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艰辛,然后他说不想让自己孩子吃这样的苦,学习只要做到尽力就行。这顿饭我吃得很无奈。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求下者无所得。这个孩子混了整整三年,期间有过几次转机,然而稍纵即逝。毕业后,孩子每次给我发的短信都很长,充满悔恨。
五、一放学就把孩子塞进课后班,晚上九点多才接回家。这也是推卸责任,也许父母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但孩子习惯的养成父母必须负起责任。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家不应该只是一张床和一个饭桌。多年来,总有孩子在初三的几个月里上课外班或一对一请老师花费十多万,但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似乎是一个一旦踏入便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用最后三个月的孤注一掷为过去三年的不肯陪伴买单。
六、潜意识里把老师当作敌人。我儿子幼儿园和小学前两年最多时有五个课后班(都是音体美方面的),偶尔我陪他去上课,在教室外面等候时和很多家长们挤坐在一起,但我从不参与他们之间的交谈,他们的言语里有太多对老师的指责。各行各业中总会有一些败类,我不想为这份职业辩护,因为很糟糕的老师确实存在。多一个假想的敌人,就少一个真正的朋友,把孩子交给敌人来教育,多么可怕!
七、严重缺乏行动力。2010年10月我向一个书写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的母亲提出建议,马上让孩子拜师练习书写,直到2013年5月孩子父母才行动,31个月毫无作为,从孩子入初中才1个月拖延到距离中考只有50多天。出了中考考场,他跟同学对答案,感觉自己能打570分,实际只打了540分,这本不该失去的30分能不让孩子的父母遗憾终生吗?人是依赖习惯的动物,家长的行动力,老师的行动力,最终会变成孩子一生的行动力。
八、对孩子过于苛责。我时常想起我多年以前的一位同事,当时她的孩子念初一,每次考完试她一定会就卷子上孩子犯的愚蠢错误大发雷霆,各种脏话不绝于耳,终于有一天,孩子病倒了,是那种只有静养才能慢慢好起来的病。那以后,她把所有的事都看开了,还常提醒我们引以为鉴。在苛责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很少有阳光的,未来的成就也十分有限,因为他的胸怀与思想早已被父母的狭隘牢牢禁锢了。
九、以忙和没有耐心为由自己不读书。孩子身上的无声气质能够体现出一个家庭三代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多年前我还是北漂一族时,曾听人说“现在京城里这些名流大腕(的祖上)解放前就已经是名流大腕了”。在我看来,富不过三代,是指钱财,钱财可以散尽也可能被剥夺,思想上的富裕谁都抢不去,也学不来。还有,东北人多以性格豪爽自居,我倒是越来越觉得,是我们读书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