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月气温很低,大范围雨雪天气,让不少人感觉如十年前那场雪灾一般。
十年前,报纸电视台传递着各处灾情和救灾信息。
十年后,报纸电视台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一些地级市。
我从12月开始在这家地级市某台实习,最近我离开了,不是因为忙,是因为太闲了。
我实习目的就是为了学到书本外的知识。
但是我每天都很闲,正职员工也很闲,闲到八小时只有三小时在干正事。
01
我的实习岗位是新媒体,电视台里面的新媒体。
很多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没有实习补贴,我实习的地方也是如此。
我还给了一笔350元的实习费,谁叫我没什么背景关系呢。
如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进行所谓的融合发展,上至中央媒体下至县一级的媒体都开设了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把传播力扩大到新的媒介。
不过在我看来此地都是装饰门面。
所谓融合发展也只是改成了大办公室,采用一个稿件平台。
内核没变,在我看来有时管理也显得有些混乱。
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稿库中选取规定的新闻报道,将其复制粘贴发布到新媒介里面,都不需要怎么修改。
排版不需要活泼生动,只需要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者插入视频即可,反正阅读量也低。
最开始我也很意外这么低的阅读量,完全赶不上本地一些大V的个人号的阅读量。
02
时间长了,我才知道之前开通这些平台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宣传部门给的任务,以期实现多平台发展战略。
没有办过大型活动,没有进行前期粉丝积累,只是在电视中插入一个二维码而已。
更搞笑的是,开发了一个手机客户端居然因为高阅读量还获奖了,可是阅读量全是刷出来的。
微信阅读量只有八九百,多的时候也就两三千,可是手机客户端动辄八千到一万的阅读量。
“微信不能刷阅读量,自己开发的客户端,当然允许刷阅读量才行。”
我这才恍然大悟。
什么是新媒体,肯定不只是搞个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成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也知道。
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怪诞行为,却一直存在着。
在我看来除了跑一线的记者比较忙以外,其他部门都很闲。
但是几十个记者干活,养着一百多个闲工作的人似乎也很够呛。
经常听到记者朋友抱怨工资又变低了,一个月干满30天连四千块都没有,而本地房价已经快八千元了。
此前有一篇文章走红媒体圈,文章说百分之八十的二三线卫视发不出工资,我想用来形容地级市也很适合。
03
我在新媒体部门,本来应该属于第二忙的部门,但感觉也是闲的发慌的地方。
做的图片很low ,带着浓浓的城乡结合部的味道,但是他们说这样很接地气。
其实我觉得是为了方便,很多套用现成的图片模板就可以完成,一复一日退化成只会这些东西了。
作为电视媒体视频应该有优势,如今短视频平台正当朝阳,很是红火。
不过很多时候只是把节目中的视频直接插入,不经过剪辑直接放上去。
视频时间太长,内容简单,谁愿意多花时间看呢 ?
短视频很火,这样的长视频很难火。
但是谈变革容易,做变革难,尤其是为了“稳定” 在为了舆论导向不出问题的压力下变革在以龟速进行着。
04
但是,在我看来其他地市也有做的好的。
比如邻近某市的电视台和报社都做的不错,至少他们的微信能接广告,能发广告。
而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因为粉丝少,很少有广告,至少在我实习的这两个月内完全没有接到商业广告。
了解公众号的人都知道“流量主”这个概念,它有一个功能,就是每篇推送底部自动出现的广告,但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活动推广、没有吸粉任务、阅读量任务。
这样的新媒体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样的工作也谈不上新媒体运营。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对新闻采访权的垄断,这样的状况早就关门大吉了,死亡只是短时间内的问题。
况且一个市只能有一家电视台、一家报社,属于天然垄断。
如果开放民间力量进入,这样的媒体也会像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那样迅速没落下去,因为这些国营大厂曾经垄断电影市场。
死寂的标题,传统的、宣传说教式的布局排版,年轻人很少看。
本地年轻人大多也只看本地一些网络公司的信息,“虽然是二道贩子,但至少排版布局很活泼。”一个位在此地的同学曾经这样说。
05
其实新媒体不只是微博、微信、客户端,它还包括了很多其他平台,但我实习的这个媒体并没有入驻其他资讯平台。
只是一个陪衬、一个工具,早上九点上班,很多人九点半才来然后边吃面条、边打开电脑。
第一天实习时候,我天真的八点半就到了,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看到有人来。
没有生机,官僚化管理,实习了近两个月,没有学到新东西,只是多了一点反思。
这一次实习让我决定以后不再踏进类似地方,类似的没有生机的机构。
这里只有垂垂老矣的感觉,只有日薄西山的死亡。
思考着过完春节重新找一个实习地方,找一个可以学到东西也有实习补贴的平台。
我看到了许多门户网站、新媒体公司都有实习补贴,我想我也可以去试试。
人,没必要和钱过意不去,也不能和自己前途过意不去。
实习生:阿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