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间记录开销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有中断,有迷惘,有困惑,所幸现在还在坚持着。回首过往,写下这段时间以来的历程和感受,算是一次回顾。
一、初识时间开销记录
2012年6月,不知怎么突然间看到了李笑来的一本书,叫《把时间当作朋友》,从中了解到有位前苏联的科学家,叫柳比歇夫。这位科学家在其有限的一生中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而他正好有一个习惯,就是手写记录每日时间都消耗在哪里。对于这个习惯,他足足坚持了56个春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以前只是听说过记录金钱的开销,以避免自己出现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对于这种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觉得有点新鲜,于是开始尝试。
二、曲折的适应过程
尝试这个习惯一路走来,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因为做比想象要难。而且当时也没有人具体指导,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1.手帐记录
第一次记录时间开销是在2012年10月15日,日记记得非常清晰,是因为有白纸黑字为证。最开始采用的是最普通的手帐记录法,也就是用简单的工具——纸和笔。记录时,除了夜间睡眠以外的其他时间都有,格式是“起始时间——终止时间(间隔分钟数)”。但这个间隔分钟数的计算慢慢觉得有点抓狂,因为有时候就想速记一下内容,却在计算这个环节上卡壳一下,在事务繁忙时就会急躁不已。以致后来感觉每天记时间开销都是一笔不小的时间开销。
【格式】“起始时间——终止时间(间隔分钟数)”但内容记录较为简单,没有记录睡眠时间,还有比如上班就写上班,没有细分出具体上班做了什么事情。
【放弃原因】计算时间间隔伤脑筋
2.Mr.Time数码记录
2012年12月,我跟风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个类似于便携电脑的数码产品让我体会到了办公的便捷,经过搜索,意外地发现了一款叫Mr.Time的时间记录软件,大为惊喜,于是把记录的方式从纸上移至手机。原因有三:一是手机贴身,省去了掏出本子拿笔再把笔和本子放起来的这个小时间;二是有自动计算时间间隔的功能,为我省下了计算环节的耗时;三是界面设计美观,令人心生亲近之感。 然而,不久后,我就发现了其致命的弱点——只能同步记录,没有给用户一个自由修定时间的权限。也就是说一旦你在事件的开始时忘记按下“启动键”,则无法完成对此事件的完整记录。所以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的记录是残缺不全的,极大地打击了我的积极性,其记录的结果还远不如手工记录的有参考价值。后来连续换了几个软件,都没有超过Mr.Time的。
【优势】手机贴身,自动计算,界面美观
【放弃原因】软件自身只能同步记录,而我总是会忘记记录
3.重拾手帐记录
2013年6月15日,重新回到了手帐时代,却因为曾经尝试过数码化的记录方式,对于不够便捷的方法有点排斥了。于是自己把一些常用的项目制定成英文代码,以提升记录的速度。但是后来,又因为英文代码过多,有时候翻出记录时,得有对照表才能记起自己当时干了啥。
【格式】自制了英文代码替代常见的事件项目
【放弃原因】英文代码过多
4.Time Meter数码记录
到了2013年9月24日,有牛人介绍了新一款安卓软件Time Meter,还是免费的。这个软件可以说是相当完善了,支持后续补录,既有描述栏又有类别标签栏,能快速地浏览各大类别的耗时分布,统计时间也比手记式的方便。在这个阶段,我才开始进行全记录,连同晚上睡眠时间也记录进去,因为软件使用比较方便。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时间一栏需要像滚筒转动那样去选择数字,无法直接录入数字,有时候忘了同步开始记录,隔的时间长了,补录时总得去翻看上次事件的终止的时间,有点小小的麻烦。(在软件上,数据无法模糊搜索,必须精确的匹配才能统计出某个事件的耗时总数,比如“写书法”和“看书法视频”这些描述的事件是无法通过“书法”这个词汇去搜索筛选得出。与纸质记录相比,其可视化程度较低,因为纸质记录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有一目了然的效果。)
【优势】支持后续补录,既有描述栏又有类别标签栏,能快速地浏览各大类别的耗时分布,统计时间方便。
【放弃原因】时间一栏需要像滚筒转动那样去选择数字
5.中断
我在2013年末中断使用,原因是某天我的手机重新安装系统,这个软件原有的记录全部没了,让我非常痛心。但是时间开销记录被放下的那一段日子里,感觉有点空荡荡的,也许是对抓不住流逝的时间产生了慌乱。
【放弃原因】原有记录因手机系统重装全部归零
6.重拾Time Meter数码记录
到了2014年初,看到了一篇1000日时间开销记录的感想文章,燃起我的信心和斗志,使用的工具依旧是Time Meter,并且完善了自己的使用方法。巧的是,这一次软件也自动升级了新的版本,弥补了以前的薄弱之处,比如在时间项目之下有协助快捷操作的按钮“持续”和“现在”,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匹配到上次事件的结束时间和当前的时间。“人”和“器”都有了改进,自然配合得更加默契,而且在那时候才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个软件还能以excel的格式导出数据(只能怪自己学习工具不够透彻,没有下足时间本)。到目前为止还在坚持使用中,而且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回归原因】没有记录的日子里感觉空荡荡信心,斗志被他人重新燃起,软件本身升级了版本(时间记录方便,数据可以导出),自身改进了方法
三、记录的困惑与改进的方法
到2014年初,我改进Time Meter的使用方法与我记录时间开销以来产生的困惑有关系。在2012年刚开始尝试这项“工程”,一路走来,我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要全记录,还是只记那些有意义、有产出的事件;
2.事件定位不清楚,要么分类比较混乱,比如一个事件产生后不知要归在哪一个大类别之下,要么记得很简单,比如一些常见的项目记录为“外出”“吃饭”“上网”“看书”,但没有往更详细的方面记录,但是在记录的瞬间又懒得去思考怎么记得更好;3.有些零碎的事件不知道怎么记,比如“喝水”“闲聊”以及一些细小至难以归类的事件,心里很纠结;
4.同时进行的两个事件,该怎么记录;
5.总是会忘记记录,如果落下的时间太长,就会开始不自觉地偷懒、马虎应付,随着体会到的收获感骤减,大脑就会欺骗自己放弃这个习惯;
6.记录时,时间可不可以有误差,如果可以有误差,控制在多少分钟内比较好;
7.时间开销记录的统计要怎么做才能看出问题所在,通常多久做一次比较好;
8.是用手工记录,用电子笔记本记录,用数码软件记录,哪种最好;
9.记录时总会犹犹豫豫,想弄清其意义所在,不知道自己做时间开销记录能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能不能有回报。
对于上述问题,我是这么考虑或者处理的——
1.一开始,我只记录自认为有产出价值的部分事件,这与“一万小时”理论有关系,当时只是想着统计自己在素质、兴趣的领域所精深练习的时间累积长度。后来觉得这么做不妥,如果不记录其它小事件的时间,又怎么知道能不能压缩它们来补充有产出价值事件的时间。
2.分类混乱,因此在记录的瞬间容易把时间耗费在纠结如何归类上;记得简单,会导致当天回顾任务时,想不起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去做,而且会错误地以为每天的事情都是不停地重复“睡觉”“洗漱”“吃饭”“上班”“吃饭”“午觉”“上班”“坐车”“晚饭”这样的循环,看不出区别何在,更看不出哪天的任务安排得更好。对此,我已经在2014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也将时间的用途制作了详细的分类表,按照自身情况分为“家庭”“身体”“素质”“兴趣”“工作”“社交”和“生活”七个大类,各大类中也分出小类,大类与小类对应可以产生36个类别组合,比如11是“家庭.父母”,45是“兴趣.书法”,我对每个类别组合都会做出一定的定义和描述,并写下常见的事件,以减少在记录时进行思考分类的时间。2014年8月份时,将分类表进行优化,从36项减少为25项(见下表)。类别组合虽然有点多,但其实经常使用的会是那么几个,而且Time Meter软件有继承功能,以前输过的内容,它会自动匹配类别,十分人性化。
3.在类别组合中,我特别设置了54“工作.杂事”、77“生活.浪费”,以便容纳这些细碎的事件。因为有些实在太细小的事,不需要刻意记录下来,只需要用大选项囊括下来,以免耗费的精力过大。
4.对于同时进行的两个事件,则记录较有产出价值的那一个。
5.坚持记录需要习惯养成,当你感到这件事情但很重要时,你就会自动想起它,久之,不放不下。
6.正常情况下都多多少少会有误差,我自己是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
7.我一般是半年才稍微做一次,看看哪部分耗费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浪费方面的,能不能怎么在今后压缩这方面的支出。
8.手工记录、电子笔记本、数码软件记录,各有各的优势,但不用等到工具最完善的时候才去落实这个习惯。
9.不要过分计较结果却没有专注于过程,坚持去做一件小事,慢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我没想自己能在这个习惯中得出这么一篇体会的文章一样。
四、记录以来的收获
刚开始记录时,会有点别扭,因为每做完一件事,你得强迫自己记录下来,经常是忙了几件事以后才突然想起,进而匆忙补充完整。慢慢地,就会像吃饭睡觉那样习为为常,没有完成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产生内心愧疚感。
记录时间开销以来,首先帮助我克服了对逝去的恐惧。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找不到过往时间的去向时,就会对未来感到茫然。每年生日那天,我都会回顾一下一年来我做了些什么,有时候当我想不起到底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时,我就会很抓狂。现在,当我把它们每一件都留在下来时,我想在年老之后会更有底气地告诉自己:过去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我曾经奋斗过,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好,虽然生命的长度没有延长,但是自己努力地在拓展宽度。曾经有一份对老人做过的调查,问及最后悔什么,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年轻时没有奋斗过。我不想给自己吃后悔药,因此要准备好“证据”。也许这样,可以更坦然地面对年龄与日俱增的事实。
其次是更真实地感知时间的流逝。
以前大学时,学期一开始我会想很多计划,然后信誓旦旦、雄心勃勃说我要把它们完成,然后,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什么进展,一旦遇到什么好的电影什么的,我就会全然忘记那些计划,因为我没有把计划写下来提醒自己。因为只有白纸黑字,可以利用客观数据说服你的大脑,比单纯用脑子想要来得更牢靠。我们总是把“珍惜时间”挂在嘴边作为箴言,却没有认真地想过怎么落实到行动中,光是想的话,可能某一个瞬间在这方面的感受会很强烈,可是一旦思想松懈时,你又会受到大脑欺骗,开始放纵自己、挥霍青春。而时间开销记录却能真真实实地每时每刻地发挥着提醒、鞭笞的作用,不停刺激你绷紧珍惜时间的这根弦。(时间就像沙漏里那不停往下落的沙子,真的是晃一下就几分钟过去了。如果没有去寻视,是决然不会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再次是不经意间提升了时间的利用率。
记录时间开销是麻烦事,如果总是给自己安排过于零碎的任务,会徒增困扰,因此迫使自己有意识地利用大段时间去攻克有意义的、最重要的事情,常以30分钟为界,看书、思考、书写都在半个小时以上,或者每半个小时就固定休息10分钟后再开足马力冲刺。另外,在时间开销记录的同时,会给自己以当下的认知感,提醒自己现在是做什么,别分心,从而将注意力保持在轨道上,减少拖延症的出现。
最后是学会更合理地安排时间。
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天天抱怨:“忙死了忙死了”,但是说起究竟在忙什么,忙的对不对头,可能他又说不清楚。遵从事实地记录,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每天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出成绩的高效时间大概维持在4-5个小时左右,非常有限,其余的多是被生活琐事、刷网页微信、交通、穿戴、购物、饮食、睡眠、生活起居占据了。有时候回头去记一个事件时,真的会出现突然间想不起刚才究竟干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好像时间突然间凭空消失一样。 刚开始记录时,我自己是不忍看记录统计结果的,实在是惨不忍睹,感觉很多时间都被自己随意花掉了,如实记录需要勇气。(PS:时间记录统计不宜太频繁去做,半年一次为宜。)
但是通过这样如实的记录,慢慢地,你会清晰地回顾出哪些时间并不该被这样使用,哪些时间应当被合并起来运用,哪些事件是多余的以后不要再去做(比如无谓的生气)。下次再遇到类同的事情时,内心会给自己一个判断,这件事我应当怎么处理更好,保证自己80%的时间花在20%的要事上。另外,对于类似的事件,你也会小结出将要花费的时间长度,对今后的工作安排会更有预见性。
比如我发现自己在单位午餐要30分钟,在家里午餐却需要60分钟,洗头吹干需要20分钟(如果某天我离出门还有15分钟,但是想洗个头,就知道时间够不够。),了解自己每天至少需要多少时间的睡眠精力才够用。还有一上网查东西时经常会被QQ、淘宝购物等其它干扰项带走,导致用时超乎预计。找出了不知流向何处的“暗时间”或者“时间黑洞”,改善它们的使用方式。
很多免费的东西,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阳光、空气,还有时间,只有当它们某天缺失或减少时,才会敲响警钟。在记录的过程中,刚开始我也会犹豫,总会想这样的记录会不会太耗费精力,到底能不能带给我什么好处,能对我的生活有所改变吗,但是经过思考以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太关注结果了,反而没有把精力投入到过程之中,在疑虑中浪费了本该更有价值的时间。当你认真地去做好这个习惯,最最起码,它已经开始提醒你把时间用好,那已经足够。(相信在记录时间开销的过程中,还会涌现出更多更优质的工具。但是目前,手中有什么“器”,就要好好地用起来。记录,为的是让生活更充实地度过。)以上只是我个人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的回顾,如果有哪些朋友对这个习惯有兴趣,希望能给你们一点启发,让你们少走一点弯路,但愿它能够对你们的生活产生全新的改变。那我的分享就有意义了。
@发愤的草莓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014study)
关注 个人管理、楷书、育儿
喜欢 读写、涂鸦、竹笛、EOP
坚持 做日计划、周回顾、记录时间开销、手写活页日记
发起 汕头幸福成长沙龙(微信号gerenguanli)
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与微博网址,谢谢!如果您觉得本文让您有收获,不妨花1块8毛8打赏一下作者,——》[猛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