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之上还有认识、管理、运用知识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元知识”
以前我说话总是很喜欢带有“我觉得”或者是“我以为”,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是带有主观意识的,就是凭直觉来发表对一件事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就是固化思维的表现。作为一个理性的思考者,应该破除已有的框架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得到一个有理有据的答案,而不是一个自己都不敢确认的结果。
day1
心理学会帮助我们养成批判性思维: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的思维模式
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带着许多试错成分的,这个探索的过程的重要性大过于最终结果的意义
之前在豆瓣上看了热书榜,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是一整套。买回来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她教我们如何认清真实的自己,但是她的那些方法我根本无法感同身受,让我有种虚假忽悠的错觉,感觉就喝了一大碗鸡汤,但喝完以后对我的生活根本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而本书中的观点才让我突然明白,其实心理学应该是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学科 ,是一套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具体理论,而不是所谓的意念、超强认知、通灵术等。
day2
思维时间即是大脑在运转、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
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重要的习惯。
心流体验: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
思维体力:专注状态能够保持多久
专业技能的增长和投入有效的精力是成正比的
B哥有个习惯,就是当他在看电视、打游戏或者看书的时候,我叫他是叫不动的,必须得走前去用手拍下他才行。有时我会生气说他不理我,但他每次都说他是真的没听到我叫他,以前我还总是抱怨他这个缺点,原来这里有个专业名词叫心流体验。也开始找出自己为什么做事的效率这么差了,我就是很难进入这种心流体验的专注状态,看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了什么,说明白一点我就只是看了书本的文字,却没有进入专注的程度,时间花了但是收获颇少也就是低效率。
day3
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镌刻在了天性里,而这些天性也常常让我们陷入困境
失败的糟糕的经历能让我们更理性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反思与总结
我们需要负性的事件来学习,因为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力量——关于心理机制的知识
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我怕讲得不好,等下次我练好了再上台;我方向感差,我怕带不好路;我写作能力不好,这次稿子还是你写吧;我怕倒车倒不好我还是不开车上班。这些都是我经常说的话,我好像进入了一个害怕失败害怕负面事件的圈子了,觉得好像脸面很重要一样,总是想着等将来我把这方面的技能掌握了我再上台,一项技能的掌握其实就是不断尝试糟糕的过程。有表现的机会就应该把握住,而不是一直在抱着侥幸心理说,我现在不敢不代表我以后不敢。
day4
我们总是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并往往察觉不到框架的存在
始终别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寻找工具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
视野的狭隘是思维固化最主要原因
思考的浅尝辄止也是导致思维固化的原因
为什么跟别人总是插不进话题,为什么他们说的我听不懂,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这就是视野狭隘和懒于思考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保持读书和保持思考了。
day5
阻扰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行动,是执行力力
书写起了缓冲思维的作用
我们所有的努力”去做"是为了增加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而不是为了一个确定的成功
好少会静下心来把读过的书好好地梳理清楚。总是看过了就算了,所以脑子里很多内容一下子就忘了。我发现这样整理一下,思路就清晰多了,运用起来也方便,也许这就是思维缓存的作用。看的书越多你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前学手语歌的时候,总是花了很多时间在选歌上,因为如果学得稍微有点跟不上,我就有种潜意识跟自己说,这我学不会,太难了,然后自己就放弃得心安理得。这就是放弃想做的行为,因为这要付出的代价小一点。其实只要不断重复,并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