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网络成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中,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02
“网络成瘾”激活了啥?
如果深入探求网络之“瘾”的神经学机制,心理学家推测多半还是和我们大脑“奖赏系统”中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某种缺失。
专家提出,网络依赖者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对于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来说,网络游戏和社交的成功可为他们的挫败感提供补偿作用。当人们生活中的不满无处发泄时,网络中看似冒险实无风险的游戏起到极好的替代作用。
而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人们也可藉由在虚幻、想象世界的漫游获得幻想满足。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功,同样可通过网络成为“英雄”,获得他人认同而得到安慰。
03
为何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
心理需求因素
当底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类便会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当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便会产生焦虑、空虚等心理状态。
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情绪不稳定、叛逆、心理变化快,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们便寻求于虚拟世界。而网络游戏恰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载体,它能用虚拟性弥补现实社会的种种不足,成为青少年发泄、逃避种种不良情绪的避难所。
心理压力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如学业上失败、社会交往恐惧、家庭打击等,当这些挫折带来无法负荷的心理压力时,青少年便会想办法释放。而当诸如旅行、运动等传统减压方式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时,青少年往往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无时空限制的网络游戏之中,以此来让这种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压力得到释放。
群体心理因素
处在群体中的人,一方面可以从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来自群体的支持,而不被孤立。因此,人类的生活是需要群体的,为了能够融入某一群体,个人在受群体心理影响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某些方面进行妥协和调整。
大脑不喜欢独处
通常情况下,使用手机的潜在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愉悦,而是为应对增强的压力和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有很多人,如果不把每分每秒都利用上,就会感到焦虑。研究表明,我们之所以会因为没有充分利用拥有的每分每秒而感到焦虑,一个原因在于,我们难以和自己的思想独处。
在线=存在,断线=消亡
现在,网络成了我们与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要联系。不能使用手机,就仿佛与这个世界失去了联系。智能手机让我们感觉自己永远与世界相连,以此缓解孤独感袭来造成的焦虑。
当我们不在线,当我们断开联系,当我们错过一切,我们就不存在了,这会带来最无法忍受的、事关存在的焦虑。
04
网瘾的人更易患人格障碍?
韩国科学家指出,患有网瘾的年轻人中,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碍,而且调查显示,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
其中,男性更容易患人格障碍,据统计男女比例甚至高达19∶1。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是指在没有幻觉、妄想、智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
现代研究也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定型,以后即不易改变。另外的研究又发现,儿童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与成人期的某些人格障碍有一定的联系。
05
预防网瘾的三道防线
01、确定网络使用标准
首先,家长允许孩子可以使用网络,将网络设备布置在公共空间,例如客厅,让上网这件事大大方方;第二,控制好孩子单独上网的时间,掌握孩子上网都在做什么,花了多久时间;第三,和孩子共同商量,建立网络使用“时间管理银行”。
02、规范网络的使用原则
首先,明确不允许将网络设备带进卧室,写作业时不允许玩手机或电脑;其次,可以适当购买网络游戏装备等,但资金投入要公开透明;第三,帮助孩子明辨是否,及时了解孩子结交的网友都是什么人。
03、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首先,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提升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控力,学会自我时间管理;其次,提升亲子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内心感受;第三,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增加亲子娱乐和休闲时间,加强体育锻炼。
如果因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对个人、家庭、社交、教育等重要领域造成重大影响,可以及时寻找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