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观摩《好的故事》录像课+讲座
一、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王崧舟老师认为,核心素养只有一个就是一-语言构与运用。其他素养都是基于语言来展开的。
王老师的《好的故事》课堂教学:每一处环节的教学设计都是紧扣核心素养。
第一处,借助资料,增长见识侧重点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学生开启解读梦境的第一把钥匙一一云锦;
第二处借助资料,增长对云锦的认识。出示云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好的故事出现了大量了意意象,鲁迅先生通过水乡把它们编织在一起,通过云锦才能感受文章语言那种美不胜收的描写。
第三处,借助资料,把握意图,侧重点是思维发展与升,把握文本的主旨,触摸《好的故事》背后的寓意,王崧舟老师提供资料课后阅读链接--冯雪峰《论野草》围绕最后一句话,提取关键信息,找到主旨“希望”二字。
第四处,借助资料,了解背景,侧重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的梦境是美丽的,但是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独特的心境心态却如此不同,象征绝望中的希望。1925年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呢?王老师让学生捕捉当时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的词。作者如此苦闷、孤独、怅惘,但是作者却做了一个美丽、有趣、优雅的梦。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处思考。第五处,借助资料,发现暗示,侧重点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王老师课件出示: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在向你按时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精神可贵之处一-身处绝望却生出希望。
第六处,借助资料,促进表达,侧重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视频中说的最后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最后让学生写: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在学生思绪涌动之时,王老师及时抓住,让学生写下来,学生写得非常好。
8月19日下午:观摩《爱莲说》录像课+讲座
二、语文要素与文化传承
王老师认为每一次的阅读目的都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方法,并出示的阅读目的与阅读方法:为了读写一一认知与迁移;为了求知,筛选与整理;为了审美一一体验与共情;为了道德--内省与反思;为了消遣一一随性与尽兴。小学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文化的传承。围绕文化传承,在文言文教学时,王崧舟老师提供了四个步骤。
(一)在诵读上着力,渗透文言语感
1.感受文言语感
王老师课堂引入巧妙,通过引入菊花、牡丹、莲花,让学生在相应的诗句中不断诵读,最后感受背后隐喻的气节。
2.理解文言语感
3.积累文言语感
出示每一个相关的有关周敦颐的故事,而且是从年轻到中年直至生命最后的时期,每个故事都结合莲的气节,让学生不断的诵读相关莲的句子。
4.运用文言语感
让学生反复读,有滋有味地读,最后读出韵味,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构思上着心,渗透思维方式
带领学生渗透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背后就是文言文更深的文化。《爱莲说》的表达手法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背后就是象征思维,由《周易》演变而来,最后引出莲子就是思维本体,莲花就是思维喻体。
(三)在立意上看眼,渗透人格取向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莲莲花的高洁品性;教师出示匹配联系,确认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对应君子洁身自好;莲,濯清涟而不妖对影视君子,泰而不骄;莲花,中通外直,对应的是君子,通达整治;莲花,不蔓不枝,对应的是君子,刚正不阿;莲花,香远益清,对应的是君子,德布四方;莲花,亭亭净植,对应的是君子,高洁独立;莲花,课远观而不可亵玩,对应的是句子自尊自重。
此外,王老师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君子人格,选择了有关的三个故事。
(四)在传承上着志,渗透民族精神
王崧舟老师非常巧妙,引入周树人和周恩来,体现精神的传承。
一天学习下来,获益良多。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让学生学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可以发现总是有一种浓浓的诗书之味,这种教学风格不是晦涩难懂的,而是平易近人的,犹如春风拂面。从这些可以看出王老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钻研之深,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不管是什么课型,课堂总是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一次次不经意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地贯穿核心素养。
这让我体会到,不管是王老师还是其他语文名师,在每次上课前,对文本必然有一番认真的解读,这种解读不是像我们许多一线教师那样只是简单的依照教参,而是经过自己的仔细钻研。而这种文本解读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渗透在每一次的备课中,日常的阅读钻研中,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好的创设和精准的把握。此外,各位名家名师的课,其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理论支撑,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就像王崧舟老师说关于《好的故事》的教学理念,第一要把握文本的哲诗特质;第二要体察儿童的解读困境;第三要凸显课文的语文要素。如何形成教学理念呢?除了“见贤思齐”,更重要的是要多读相关专业书籍,多思考。这非一日之功,需锲而不舍地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