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然
民国时期,通山四都藕塘堡金家山有一个陈氏家族,父慈子孝,和睦团结,五世同堂不分家,成就一段佳话。
藕塘堡位于县南大城山脚下,又叫藕塘市,旧时系通山、咸宁、大冶等周边县市客商去往江西的交通要道。上游山界来水绕村北行曰"四都河",从藕塘堡过河,翻山越岭约六公里山路,即到达深山之中的金家山。它背靠黄金尖,前临麦埚埂,山大沟深,竹木茂盛,山头岭尾散居着陈、郑、徐、梁、程等姓氏。
这地方山青水秀,白云飘飘,风景如画,俨然是个隐世安生的绝妙处所。陈氏家族始祖陈文桂,字秀攀,乾隆中期从四都湄港陈迁移至此开拓垦荒,子孙分居金家山、分水岭、大舍三个山头,属湄港陈四十八庄之一,叫分水岭庄。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谱载文桂公居然活了一百零一岁,其百岁寿诞,县太爷赠送寿匾"世罕其俦",上报朝廷,恩赐七品衔。
金家山陈氏源自江州义门陈,属北山庄思大公后代,其字辈为"廷大宗天,文世希凤,鸿源正茂定,崇儒先立品。"清代道光十七年,分水岭这支诞生了一个人叫陈源洁,字品清,他是文桂公六世孙。品清公生一子陈正柱,字耀庭。耀庭公生五子,茂炽、茂炘、茂烦、茂煌、茂煜。自此孙曾绕膝,人丁兴旺。
这个大家族,五代人,男女老少共计四十五口,以品清公为大家长,下设大管家一名,主理家庭财务收支。他们规定全部收入归公,钱物按需分配,管理有序,其乐融融。这种"同炊共灶"的家庭模式维持了六十年之久,孝义传家,人人称奇,颇有义门之遗风。
据说,大家长品清公治家甚严,他手拿龙头杖,谁不遵守家规、好吃懒做或闹不团结,不论年龄大小,他都会毫不客气的杖打惩罚,甚至他六十多岁的儿子也不例外。
品清公活了八十三岁。临终之日他脑子特别清醒,浴身更衣后,他镇定自若地对儿子说:今天我恐要辞世上路了,大家勿悲伤。言毕,他拄着龙头杖到每个子孙家去串门,和颜悦色地问问收成怎样,摸摸晚辈的头,回家即和衣而睡,寿终正寝。
品清公这个威严的长者去世后,大家族失去了主心骨,"箍不拢"了,五世同堂的局面难以维持。随即商议分家,一家分成数家,"同炊共灶"模式迅速解体。
虽说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了,但陈氏五世同堂不分家的故事,人们至今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