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处于晚自修的阶段,校园里像往常一般寂静。我的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敲响,跟着走进来一位姓沙的同学。他对于课本上的一道习题存有疑惑,我便耐心地给他分析、讲解,在草稿纸上演算给他看。他频频点头,最后合上课本,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您现在有空吗?”
我不解地看着他,然后朝他点点头。
他笑着说:“其实我是想找你谈谈心。跑来请教习题,只是做做样子的。”
我瞪大眼睛,问他怎么了?
他说:“我要走了。”
“走?你要转学?”
“是留学,去澳洲!母亲在帮我办理迁证手续。我觉得老师您有思想,聊得来,所以想跟您谈谈心,谈谈中国的教育。”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小沙的家庭状况。他家的经济条件挺好,父亲办厂,效益不错,母亲是“陪读”妈妈。他家的亲戚之中,有几个是教师,分别在天津、上海等地教书。假期,那几个亲戚对小沙的学习成绩特别感兴趣,同时也会跟小沙聊聊学校教育。小沙发现,全国各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他自己琢磨了很久,大胆地跟母亲提出,要马上出国留学。他母亲起初异常吃惊,毕竟儿子才15岁,念高一年级下学期,想法怎么如此超前!
目前,国内孩子出国留学,呈现低龄化趋势,小沙只是代表之一。就个体而言,他的心态是怎样的,我很想了解。于是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去?”
小沙认认真真地回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之前接受的教育,也就这样了,没法重来。但是,我要去亲自体验一下国外的教育,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将来好教育我的儿子。”
虽然我时常接触到一些学生,听惯了他们的奇谈怪论,可是,当我听到小沙的这番话,老实说,我的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我笑了笑,问他:“你将来学业有成,肯回国吗?”
“必须的!我是中国人,当然报效自己的祖国!我将来要回国创业,成家,生儿子。”小沙不假思索地回答,使用的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口吻。他接着说,“我的家人很开明的,父母都同意了我的建议,支持我的选择。我呢,在等签证下来的期间,先巩固巩固英语,不过这不算数,到那儿以后,还要先学一年英语,上课、生活才够用。”
那次交谈之后,小沙又跟我交流了几回。我对他的多数想法,抱着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四年过去了,小沙的模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假如大部分在内地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常数,小沙应该算是大量常数中的一个变数。教育领域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多数教师熟练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那是他们多年之前学习到的陈旧的知识,他们传授得很辛苦,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学生拥有众多的新兴的知识传播途径,他们的知识就更新速度和覆盖面而言,常常是直追老师的,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足为奇。所以有的时候,与其说是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不如说是师生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诗人讲,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来看,某些学生酷爱阅读,喜欢研习传统文化典籍,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获得满分,已有先例;从横向联系的角度来看,某些学生志在四方,喜欢到处游历,加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成长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亦有可能。总而言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小沙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