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端传奇
此文大概33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01 I-重述原文
我很喜欢读书,坦率的说,我确实读了不少的书,但是我真的是很惭愧,因为现在的我脑袋空空如也,如果不是看到那些摆在书架上面的真实存在的书,我甚至都有些怀疑,这本书我到底有没有看过呢?因为他们真的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的记忆。
上大四的时候,我偶然遇到了一个学妹,学妹诚恳的和我说:
学姐,您给我推荐一本书吧。
我想了想,说出了一些书目。
但是学妹再次追问:
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啊?
学姐您最喜欢的这本书中那个部分的内容啊?
我要是读了之后会对自己那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呢?
这本书在同类的书里面有什么别的书不能比的优点吗?
我没有想到学妹会一下子问的这么的详细,一时竟然想不起来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什么了!我有点尴尬,也很抱歉,所以只好和师妹说:这本书我读过去时间太久了,实在是想不太起来你问的这么具体的问题了。我只依稀记得,这本书是一部经典。因为当初我的学姐就是这样和我推荐的。如果你想要知道更详细的情况的话,还是自己亲自去读一读吧。
其实作为自己的推荐书目,而自己却说不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真的是一件让人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而事实上,读书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当书读完了之后,还能记得那么多的内容。
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忆力有他自己的遗忘规律,读过的书间隔的时间长了,确实会忘记很多,这个是符合脑科学的。但是,如果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针对大脑的遗忘规律,及时的记录了笔记,写下了当时自己的思考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许这种情况就会有所改观,甚至会变好很多。
其实,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一句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随时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那么这张记录了重要事情的便签纸,将会避免我们遗忘,并及时的督促我们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是一样的,听到一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感到好亲切,知道自己肯定是读过了的,但是谈到里面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却实在想不起什么来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给自己开脱:由于人大脑的记忆分区对不同的事物敏感程度不一样,而自己对一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亲自观察到的事物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会记忆深刻,而对于那些书中提到的人名、地名或者故事,记忆不敏感,所以就很容易遗忘。
其实,忘记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确实会遗忘书中的大部分的内容,也确实对书中写的一些道理很费解,甚至无法理解。
自己明明读过了的书,大脑当中却没有留下一丁点儿的记忆,这读过和没有读过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吗?
“这本书确实很好,非常的吸引我,我一口气就读完了,但是要说具体的好在哪里呢?我似乎也不是很清楚。”
“这本书才刚刚读完,可我似乎就已经不记得书中都说了些什么内容了。”
“我读了很多书,可是似乎并没有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过,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点。”
曾经,我经常那样去想,但是每当想到“满腹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就又开始觉得:“读书肯定还是有用的,忘记一大部分也是正常的,我并不奢求太多,只要书中的精髓能对自己产生一些影响就行了。”并且,我还觉得,读过了100%的内容,即便是忘记了其中的99%,那自己还是记住了1%。而那忘记的99%,只是在自己的大脑中沉睡了,当某一天某一个人突然提起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即刻苏醒过来。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人类的大脑对于自己用不到的那些东西,总是会很快的忘记,并且忘记的很彻底。就比如:当突然被问到,昨天中午吃了什么饭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想不起来了。就连我们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都可以忘记的这样彻底,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说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呢?
而且,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读书,并不仅仅就为了只记住其中的1%或2%,如果是那样的话,投入产出比也太低了。我们先是花了钱,让后又花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当然希望这本书里面大部分的内容是自己可以记住的,即便是记不住99%,起码也要记住10%--到30%吧,这样我们至少和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可以有话可说,可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是看过这本书了。
现在,每当我拿起书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所谓理解精髓就好,真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全的理由。”如果我们把这个奉为真理的话,我们很可能一无所获,一本书读过和没有读过甚至会完全没有任何的区别。
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一定会读很多很多的书,而当某个时刻,自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认认真真的去读了一本书,但是也会因为接下来所读的大量的书,最后很可能连之前书的1%--2%的内容也都记不住了。
读书的效果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读书就太没有意义了。因为读过和没有读过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是指,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用心去记,如果我们仅仅就是眼睛看了一下就匆匆移开,大脑根本没有记下来任何只言片语的话,书读的再多,我们也体会不到读书的意义,也提升不了自己的气质、涵养和才华。因为,没有思考、没有记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必然结果就是“读书死”,读过和没有读过是一样的,看不出来一丝一毫的差别。
02 A1-联系经验
最近,一个好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做:
《接纳力--活出完整自己的妈妈情商课》
她说,这本书真的特别好,强烈推荐我也看一看。
我随口问了一句,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啊?
没想到,朋友竟然一时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朋友说,她马上就看完了这本书了,等她看完了,她就拿给我看。她还说:“到时候你自己看,不就知道这本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了吗?”
其实仔细想一想,朋友的尴尬又何尝不是我的尴尬。
想起2010年的某一天,老公的一个好朋友结婚,我们作为男方的嘉宾,不仅要出席婚礼,并且还要作为男方的朋友,要到女方家里去迎娶新娘。
那一天我们起的都很早,精心的穿衣打扮之后,按照相关的安排我们就跟随新郎一同到了新娘的家里。先是敲门,回答问题,送红包等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来到了新娘闺房的门前。
新娘的一群小伙伴在屋子里面堵着门,不让我们进,随后就抛出来一个问题,说要是回答上来了,就开门。题目是:
请说出一首关于爱情的古诗词?
朋友们的目光都同时看向了我,因为大家都觉得我是学文学的,一定就可以随口说出来。
可是,我竟然一时蒙圈了,连一句也想不起来。过了10秒钟,男方的亲戚看这道题答不出来,就和屋子里面女方的小伙伴们说,我们选择给红包.....
虽然我给卡了壳,虽然我当时脸红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没有人关注我,活动还是如期进行着。
这件事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就很疑惑,明明自己读了很多的书,并且有一部分的书目还是自己认真做了读书笔记,甚至是都是认真背诵下来的,可为什么当时的我竟然连一句也说不上来。也就是从哪个时候起,我深刻的感受到,人就是记忆力再好,如果长时间的不去复习,不去使用那些知识,一样也会忘记。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由于长时间的不去使用,不去复习,现在都已经彻彻底底、原原本本的还给了老师。
03 A2--规划运用
通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虽然自己确实也看了一些书,但是由于自己在思想及行为上的一些误区,最后导致看书的效果不佳,甚至和没有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我打算以后看书的时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第一,端正思想态度,纠正认识偏差。之前一直都认为眼睛看过一本书,就等于读了一本书,其实眼睛看过了,大脑却没有记住,这并不等于看了一本书。读书的重点是“记忆、输出和运用”,仅仅只是眼睛看过了,没有记忆,没有输出,没有使用,就等于没有读,一切都会归零。
第二,书不在多,而在与精,保证两个星期读透一本书。曾经,我们囫囵吞枣的读了很多书,可结果呢?我们连作者是谁,说了什么内容都不记得了,这样的读书和不读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以为写读书笔记太慢了,一年下来也读不了几本书。可如果我们真正的掌握了这几本书的精华,很可能已经比那些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没有记住的人好了太多了。读书不是比数量,比的是“输出”和“运用”的效率。
第三,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手去写读书笔记。这种方法在移动互联网肆孽的今天,虽然显得有点儿原始,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依靠手写读书笔记长大的人来说,绝对可以加深印象,深化记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些自己需要的内容深深的刻入自己的脑海中。这也是自己读书过程中留下来的痕迹。
第四,读书笔记的内容除了摘抄,更多的是思考。写读书笔记要更多的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加入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让书和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一些。这是根据脑科学原理,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碎片化的知识更多的填充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这样做更加的不容易遗忘。
第五,读书笔记要做到每天十分钟,一周一小时。每天十分钟是指,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一周一小时是指,一周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查看一次。人的大脑是有遗忘规律的,即便是我们用手写的,即便当时的记忆很深刻,可是如果我们长时间的不去复习,依然会忘记。所以笔记本作为自己看过的书的精华,一定要定期的去翻看,去回顾,特别是那些和自己工作和生活有交集的部分,要重点的关注。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许,有的时候,翻看旧的读书笔记所得的收获比看一本新书还要来的更加实惠。
如果阅读此篇文章的您和当初的我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我把上述五个方面的建议免费的送给你,我想,如果你坚定的实施下去,一定会改变您对自己阅读不满意的现状,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让阅读变得丰满并且真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