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理查德•塞勒教授“禀赋效应”
一、背景
刚过完双11,想必大家都买了不少吧,有因为喜欢而买的,有因为日用需要而买的,也有纯粹因为打折觉得划算而买的... ... 当然,最常见的就是买了好几箱可以用到下一个双11的纸巾和洗护用品,挤满了好几万一平的房子... ...所以,感受到那种拆快递的喜悦了么?感受到被物品们包围的快乐了么?或者说待还的账单在隐隐作痛?新近的“隐形贫困人口”大多对这样的物质满足和账单填补痛觉深有感触。
所以,为什么我们想要拥有的物品会越来越多呢?
从本能来说,大约是曾经狩猎时期的饥饿积攒的储备习惯,以及后期人口增多、社会发展,陌生人间的合作增多,大家需要快速了解一个人所处的阶级和特征,而用外在物品大约是判别的最快方式了(就像心灵美不易见、外表美更易判,这其实也是一种通用标签)。
从外在环境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逐渐丰厚,加之广告营销的泛滥和劝导,也给我们心里植入了类似“拥有了它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潜意识。
在这两者的夹击下,剁手自然成了常态,身边也就或多或少堆了不少不合适不喜欢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每次一到换季,面对满满的衣柜,还是会觉得没衣服穿一样,看似有很多衣服,却没几件是真正在穿的。
那么,该如何来调整锚头,回归简单、精准、轻松的生活姿态呢?断舍离就派上了用场。
二、概念与关键
1、断舍离,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断绝想要进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在决定把某物带回家之前,务必考虑是否真的会用且珍惜
【舍】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
【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2、收拾 ≠ 整理&收纳,整理&收纳只是考虑物品本身的功用和放置位置,而收拾是考虑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是通过行动来改变心灵,从而“整理”自己的过程。
【主语】自己
【时间点】当下(高频🌿+低频)
【内容】物品、信息
其关键在于以自己为核心,思考自己的需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找到生活重心和方向,离开“不适合、不舒服、不需要”的东西,控制物品总量,省下精力和资金做最重要的事,从而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向最想达成的自己靠近。
三、怎么做
1、头脑的准备:
物品选择的关键,在于“我要不要用”,而不是“能不能用”,告诉自己“我们不需要用物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此外,执行八二原则,其实生活中20%的物品就足以解决我们80%的问题了,忽略/扔掉多余的信息,关注有用信息。
2、身体的实践:
开始断舍离的时候,可以聚焦于某个具体场所(无论大小,比如卫生间、某个抽屉),一网打尽,简单执行后得到的“对自我认知的进阶”及“物理环境的轻松”都可以加满我们继续执行的动机哦。
3、Tips:尽量保持同样功能的物品只有一件;根据日常使用频次来决定物品的放置位置;使用超低频的物品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处理(比如临时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