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教23年的老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经验,而是教育理论的涵养,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只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输入还不行,还需要阳光照射下的光合作用的输出,这样才能长得根深蒂固。我们一起学习备课过程中的五点和五度:
关注学习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前提,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不是任何学生对任何事情、任何话题都感兴趣的,但任何事情、任何话题都有可以挑动学生“兴奋神经”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我们在备课时是否有意在寻找这个兴趣点,是否有意在设计、利用这个“兴奋点”。如《物质的化学式》先描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那么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以该如何表示呢?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的确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收到了良好的激趣、激疑、激情的效果。
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备课的过程不仅仅是梳理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设计活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深化文本的“思维路线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清楚把握核心问题是什么,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核心问题的突破点在哪里,为问题的解决应该架设什么样的“引桥”,应该分解成哪些层层递进、层次提升、层层推进的子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关键点上应该确立怎样的指导策略,等等。例如《空气的成分》这一节,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不少教学设计,忽视了问题关键点的分析,问题设计多而杂,或浅尝辄止,或不能击中要害,这种设计往往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致使课堂教学中费力不少,收效甚微。
关注思维的障碍点。课堂上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恰恰应该是教师用力的方向,是教师精心指导和巧妙点拨之处。课堂上,不少老师不重视信息的反馈,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展示,即便是有学生的展示,也被当作了形式,很少去主动、耐心地捕捉暴露的问题,很少去细致、机敏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障碍点,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与深化,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升,一节课下来,老师感觉费劲,学生觉得没有收获,也就不奇怪了。
只有抓住学生思维的障碍点,才能最大限度地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才能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将指导、点拨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事实上,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并不全是不能预见的,相反,恰恰应该在备课时就应格外关注。备课中,要充分分析新的一课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有什么,在核心问题的突破上学生可能存在哪些心理、智能、方法等方面的障碍,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关键环节是什么,在关键环节上采取什么办法、架设什么“引桥”畅通学生的思维,等等。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保证课堂生成处理的灵活、机智。
关注能力的提升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要培养什么能力,怎样来培养能力。从教学的终极目标上讲,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对文本的归纳概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包括对事件的理解与感悟、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学习方法的凝练、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品质的提升等。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就需要深度思考: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来培养,用什么样的高质量的问题来引领,创设什么样情境来诱导,而不是仅仅将关注点放在习题的选择上,不仅仅是将视线集中在知识的落实上。有不少老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不厌其烦地讲,不厌其烦地练,也许在知识的掌握上“滚瓜烂熟”,老师也许是抓成绩的高手,但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上却无大的进展,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关注情感的升华点。就是教师过于关注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而在备课中恰恰忽略了情感的升华点;问题就在于过于追求了知识的落实,而忽视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设计。
把握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生生双向和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互动。从课堂实践看,不少的课堂讨论有名无实,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参与状态,都有很大差距,教师和学生像是在梦游。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激活学生,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策略调动学生,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考虑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把握理解的深度。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在知识的把握上,明确《课程标准》要求达到什么深度,重点是识记,还是理解,是归纳概括,还是实践应用,明确问题设计的深度;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明确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深度;在对问题的处理上,明确学生的思维应达到的深度;在学习的过程上,明确探究的深度;在学习的方法上,明确指导的深度。否则,或过深,或过浅,或偏难,或偏易,都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探究的热情。
把握问题的坡度。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从低到高一步步的前进和提高。循序渐进也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但是,从教师课堂中的大量的教学问题设计看,明显感觉到问题设计的随意。问题失去了坡度,就像汽车上高架桥而缺少“引桥”,即使性能再好的汽车,也是“望洋兴叹”。就某一个问题的设计而言,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加强问题设计和问题的分解,循着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渐展开,让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使问题解决水到渠成,让学生的思考能有牢固的发展根基。
把握训练的梯度。高效的训练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性。因此,在备课中,在谋划设计训练题时,就要整体考量所有学生的基础、能力、学力等因素,就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需要,要分层设计训练题,安排难易不同、梯次推进的训练题组,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既要让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事可做,做有所得,既要让优秀学生有新的提高,又要让学困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不少课堂训练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面对训练题时无精打采,缺少兴奋感,训练对优秀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的挑战性,如同嚼蜡,白白浪费时间。对于学困生,面对的就像是一座座高山和一块块难啃的骨头。正因为在备课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训练的梯度,才导致了课堂上训练效果的大打折扣。
关注拓展的宽度。通过学科教学,在思维的深度、广度、批判性、敏捷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上下功夫,是各个学科不可推卸的作用。有效的教学,特别注重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就非常有必要做足拓展的文章,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文本。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且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的广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