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与我聊起了“家校通”,说孩子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喜欢作秀,天天发什么应该怎么教育子女之类的短信。为什么不发点有用的东西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家校通”,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作家庭与学校的沟通的。为什么家长们不但不领情,反而还心生厌烦呢?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几乎每天总是忙于管理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往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消息、微信提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信息给吞噬了,变得麻木了。许多时候真恨不得将手机关了或者砸了,但它却又像吸食大麻一样让你欲罢不能。
事实上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因为有了工作QQ和微信群,有了校讯通之类的工作平台,管理者的管理变得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以偏概全,巡查中偶尔发现一个问题,立马就通过诸如此类的平台发布到全体人员中训示一番,甚而至于与学校的同仁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员工们透过冷冰冰的屏幕,似乎感觉到领导冷冰冰的面孔。
许多时候,网络就这样拉开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距离,当然也拉开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试想,当人与人之间长期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所谓知人善任,所谓任人唯贤,所谓亲如手足还有可能吗?学校管理者,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教育的特质在哪里,学校管理如果长期处于通过冰冷的荧屏上传下达,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当教师一天收到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短信的时候他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退一步讲,一天发出这么多的短信,教师会看吗,如果不看,你发这些又有何用?
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有意无意的错过各种信息,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也往往无从选择,因为无从选择,干脆直接忽略,这就是人之常情。这就难怪管理者总是埋怨教师为什么总是“收不到”学校的信息了。
“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人际交往需要的是面对面的,心对心的,“校讯通”、“家校通”、QQ、微信上的消息没人看再正常不过。因为人们需要的是活生生的生活,要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当他们一天到晚收到那么多的垃圾信息,直接忽略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学校和教师如何发挥“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的沟通作用,看来需要动动脑筋经。
“电脑不做别的,只是玩弄人们对搜索的着迷……”:“我们正陷入空前的‘网络统治一切’的危机之中,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忧虑的那样,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而现在这技术等同于网络。”热衷于通过“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的与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的原因或许也在这里,但是我们万不可忘记了教育的价值,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这当中最为要紧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需要的是面对面的,心与心的互动与交流,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互动与交流。
网络社交平台的特质首先是互动,互动意味着平等,平等其实也是教育的特质,通过社交平台与下属或家长沟通切忌训示的腔调,互动不能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想要有效沟通,就要给对方发声的机会,总不能只是我的发布,而无你的回应。因此,通知式的社交平台的功效往往是打折扣的。
其次,网络社交平台常常会处于信息过载状态,通过这些平台与教师、家长进行沟通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不是所有的消息是要所有的对象都接受的,也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作为“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这些社交平台的成员之一,管理者和老师必须有意识地防止信息过载,避免信息拥堵。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就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问题了。
第三,“教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送,信息必须被理解”,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面对来自学校的信息,需要的是理解,而理解就要互动,尽管互动的对象是多元的,但这些对象的共同特质一定是真实的,“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尽管具有互动功能,但是这种互动是没有表情与温度的,它所能发挥的公用是需要我们细心思考的。
“校讯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拓展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但过度的依赖这些渠道就难免是人际交往变得淡漠与冷淡,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有一本书叫《网络致死》,如果学校教育只是依赖网络而忽视教育的特质,我以为网络致死绝不是危言耸听。我说的这种死,是一种失望,一种心死。人心已死,你发多少信息又有何用?
题外的话是,某些学校管理者一天几小时呆在互联网上,更有甚者,还动用办公室公作人员(如办公室主任、秘书之类的写手,为其操刀)在各个群里贴各式各样的膏药,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交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主动接受了网络的绑架,还带着几个陪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