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这个十一长假,我可能还不会欣赏到这部电影。(说是十一长假,其实和十一长假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找不到哪句话可以作为合适的开头而已)
十一放假闲来无事,遂在网上随便找到电影来看,实在是闲来无事,即随便搜到评分很高的电影《驴得水》。其实之前也有同学给我推荐过,我尝试看过一次,但我放弃了。我看到其中的场景是上个世纪中国农村场景,我以为就像是《白鹿原》那样描述中国当代农民疾苦的题材,就没有再继续。但这次看完后,我为我自己当时的想法而感到嘲笑自己,人们经常是这样,光仅仅凭借一点点的相似性就联想自己以前的经历来进行判断。恋爱又何尝不是呢,被一个人伤过之后就不敢再去开始新的一段,怕又被伤害,又要经历那一段自己一个人独自舔伤口的日子,那种感觉实在是痛苦,但你想过没有,当初有多幸福现在就有多痛苦。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所以勇敢点吧,生活会给你想要的。说偏了,今天主要是来要讨论电影的,咱们还是说回来吧。
说回到这部电影,令我痛心的并且感到最为惋惜是一曼老师,一位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牺牲品。说到这位演员,她将一曼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是非常的到位没有半丝的不契合,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在拍电影,她就是那里的人。说到剧中人物,她为了能让校长的教育事业继续维持下去,自己与铜匠待在同一间屋子里,当然这其中也必不可少的有她自己性格的原因。电影演到这里,谁也不能想到会发生后来的事,但只为了当下,大家都默许了这件事。然而当第一次铜匠老婆来找一曼时,大家任凭铜匠老婆怎么随便怎么辱骂一曼,并没有人上前去阻止。一曼这时应该就感受到了痛心。第二次是因为铜匠感到自己被一曼侮辱的时候,这个时候国外的资助人又刚好来到小学。电影的高潮来了,为了获得资助,大家都无止境的满足铜匠的要求,所有人在金钱面前已经没有了人性,只有暴露无遗的欲望。这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做了铺垫。校长剪掉一曼头发,到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对一曼个人的侮辱了,而是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低下的深深映射,足可以说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足够低的。但是令我们反思的是,一曼做的一切全部是为了这所学校,但是当铜匠提出这些变态要求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一曼说句话,看着头发一撮一撮的掉下来。这里是全片中人性最为漠然的时候。在我看来,这里最为顾大局,最为不得所动的就是一曼,无所欲无所求。但就是这样的知识女性,最后却是最为悲惨的一个人物。
虽然剧中一曼说自己品行不端,但是相对于校长来说,在外表露的远远比那些藏在心里的人来的干净。一曼虽然在剧中行为有些放荡,但至少在精神上是五个人当中高尚的。回过头来再看看校长,他一手操办起了学校,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心血,为了这个学校他是什么要求都可以的答应,完全不经过道德评判。然而就是校长这一人物的设定,才让这部剧有了接下来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有着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一颗赤子之心,一心一意想办好教育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受到文化的滋养。但是也恰恰由于这一点,使得校长的思想与行为受到了当代社会的影响,让电影中的人物都一步步走向道德的黑暗面。
刚开始的铁男还是正义的,也是全剧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老师。不管是是欺骗上面冒充吕得水老师还是一曼为了让铁匠第二天留下来当老师做的事,铁男都是站出来反抗的那个人,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铁男被校长“教育”了,然后就去操场踢那颗不知道招谁惹谁了的树。他的人物性格变化是最为有着讽刺意味的,一声枪响,使得铁男由开始的伸张正义变得小心翼翼,对特派员是唯命是从。剧情发展到这里,让我不由得心紧了一下,可以看出电影中前后的对比是非常的明显,以前是多么讨厌特派员的为人作风的一个人,现在居然是为了让自己活命而对特派员马首是瞻。也恰恰映射了当时中国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大部分下场,最后还是被比自己权利高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威胁,不得不被屈服。
电影到了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但是学校还是没有被取消,各位老师也只是被记了处分而已,看看吧,事情败露后的结果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是一开始就坦白就认错,也许事情并不会发展的这么糟糕。他们五个也就不会此阴阳相隔。
只是我想表达的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对的,只是希望你在去往终点的路途上,怀揣的不仅仅是初心,还有你的道德底线。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为什么不写裴魁山和佳佳,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俩演技不好,(在此我说明:《驴得水》的每一位演员都将自己所演的人物诠释的非常到位,至少在我看来)而是裴魁山和佳佳的人物设定对我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我写不出太多文字。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若有异议,欢迎补充。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