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关系着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教学能力。
立德树人说的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德”的理解,其二是“人”的问题。教育者的德决定了被教育者的德,因为德的不同会导致人的不一样。可以这样理解,人无德不立。那么,问题又出来了,何谓有德?在我看来,德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为他人着想。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进一步就是自己与天地万物一体,己好万物就好,万物好自己才好。能如此需要修炼。在教育领域中,最关键的是教育者的“德立”,一个教育者纵有天大的本事,德不立都不能说是一个好的教育者。我们常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常讲“大师”与“匠”的区别。最关键的就是师者“立德”与没有立德的区别。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科学界大师,就在于他拒绝将核用于战争。这就是大师的底线。
作为师者德不立,不能教出立德的学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而学生的德立不是仅凭老师的言传就可以做到的。学生的德的学习是要通过师者的身教实现的,也就是说师者要实现对学生的德教不是说给学生道理而是做给学生看。那些说一套做一套、讲台上一套生活中另一套的师者,是根本无法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的。我们把这样的师者称作是分裂型人格的师者,分裂型人格的教师只能造就分裂型人格的学生。
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常讲科学与人文。现实的大学总体而言科学发达而人文缺乏。科学体现人的技能,注重客观,偏于工具理性;而人文则关乎科学应用的范围,涉及价值理性。没有价值理性,仅凭科学理性行事,极有可能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助纣为虐。那些转基因的制造者基本上都是工具理性极发达而价值理性极欠缺的“科学家”。价值理性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的底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这也正是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没有人文教育,价值理性的缺位,科学理性的泛滥,就会无恶不作。
全教会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而且列六个下功夫之首,何故?理想信念关乎人生的方向与定力。没有理想信念,人生便缺乏明确方向,就会不知所向,到头来一事无成、一无所获是自然的。理想不同于平常人所言的目标,目标在人生之内,理想在人生之外。理想是人生之内若干个同一方向的小目标累积而成的。因而理想的坚定便构成了一个人的信仰。目标,也可理解为目力所见的标的;理想,可理解为理之所想处,在人的目力所及之外。理想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是理想的分解与细化,理想是目标同一方向的叠加,理想是终极化的目标。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小目标和大目标的关系。人的成长和发展究竟是该先有小目标还是先有大目标的问题。正确的答案还是应该先有大目标,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一个分解的小目标去实现,进而接近大目标。而无大目标,即便有成百上千的小目标,如果各不相干,也终难成就大事。
终其所论,德左右人生方向,能决定成就事情。人要做正确的事,要成就大事,不成德不行,无能不行。故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