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这本书以深度思考为核心,提出深度思考的“六步养成法”,分别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系统地阐述了拨开云雾见本质的思考方法,帮助我们从一团乱麻中梳理头绪,去深层次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比如:为什么自己一而再的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自己的情绪经常受到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自己做出后悔的选择?为什么有些问题领导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却不懂?
这本书就是指导普通人如何运用深度思维建立精准简洁的思考路径,让生活和工作离智慧更近一步。
深度思考养成法的第一步,定义信息。
信息是我们用来自我欺骗和互相隐瞒的常用工具,也是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资料来源。
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为了诱导你做出选择,其实本身并没有价值。信息也是遵循二八法则,我们要学会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的部分。
信息不是静止不变的,一条信息可以同时传递很多面的消息,因而我们在面对信息的时候,要懂得做好两手准备。
1、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问: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是,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呢?
定义放在行动步骤的前面,这样后面的环节才能让我们减少损失。
2、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都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深度思考养成法第二步,抽离
当你在学习的时候是否会有一种充实的快感?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被充实感包围而感到很安全。
作者萧亮认为,这不是因为学到了知识,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喜欢填充,哪怕填充进来的是思维的垃圾。
我们的大脑没有红绿地,也没有交通警察,没办法自主判定哪些信息是违章的,哪些有优先通行权,因而会无条件地接收信息,无关的信息越积越多,障碍也就越来越多,思维的路径就变得越来越拥挤。
但我们也没法换掉大脑,只能抽离信息,打破障碍,定期对大脑进行清扫。
如何抽离打破,对大脑进行清扫呢?
1、放空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贪婪的器官,总想掌控一切信息,会自动对看到、听到的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直到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最好的放空方式是能让我们重新点燃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活动,比如冥想、瑜伽、爬山、跑步,围棋。
2、打破
对日常习以为常的问题进行自我对话,深入剖析,打破常规,比如,
为什么来上海?想过更自由、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经常晚睡?
为什么阅读效果差?
3、回归
抽离无关信息后,我们对需要思考的问题聚焦专注思考,不绕圈子,不耽误时间,让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而专注的思考,使得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深度思考需要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并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才能达到返璞归真的程度。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物理学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主要是因为他喜欢专心思考的习惯,他曾说“每当我的头脑没有问题思考时,我就喜欢将已经知道的定理重新验证一番。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让自己有个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快乐。”
深度思考养成法第三步,辨别
1、剔除无关信息,理清问题主线。
有时候我们会被表面无关信息所干扰,导致自己思考偏离了方向。如,想要每天早起,我们大脑就会冒出很多想法,晚上要加班,还有很多事情做,会睡得很晚;早上起来很困很累,起不来;失眠,睡眠质量不佳;被窝太暖和,想要睡懒觉...
这一系列的信息都与要早起的目标无关,问题的本质是自己有没有必要要早起?正确的思考模式是绕过上面这些影响自己早起的因素,直接思考和确认早起的重要性就好。
辨别的第二步,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在计划和目标之间建立一条最直接的路径,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要想实现早起,最有效的方法是明确要求,现在就调好闹钟,放下手机,立刻睡觉;想出门运动,确定运动时间,到点换上运动服立即出门;要想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打开书本先专注阅读5分钟。
要想成为一个办事高效的人,我们要先学会挑选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简单直接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到最省力的解决方案。
深度思考养成法第四步,筛选
筛选是为了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筛选“想要”的,称量“所值”的。懂得做取舍,分开无用的90%与高价值的10%。
知识四象限
深度思考养成法第五步,设计
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决策的视角“归纳法和思维导图”
归纳的目的在于把脑海中散乱的知识和情报收集到一起,通过整理信息的内在逻辑,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方便检索的资料库。
参考使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
深度思考养成法第六步,反馈
我们之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是因为接收不到反射回来的“目光”。我们需要用结果修正思考的偏差,要对目标进行跟踪,形成“跟踪检查执行效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