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特殊的片段,例如说某某人的失败,就是因为他的一些个人品质的缺陷,例如袁绍是因为生性刚愎自用,气量狭窄所以才没有采用谋士正确的意见;还有隋末第一个举兵反叛的杨玄感,也是因为眼光短浅才没有采纳李密的建议。
最近罗胖的节目给了我一个看历史的 新角度。
实际上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哪一个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以前说书人为了能让普通人可以代入小说情节,可以把人物通俗化(庸俗化),就像韩剧的女猪,多半是又穷又傻,还都能打败白富美抢得高帅富;而AV的男猪,必定是又丑又老,还猥琐,这样才能让大多数观众有代入感。但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都有各自的不得已,如果把你放到他的处境之中,也未必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例如当年的杨玄感,之所以只能采用李密的下策,攻打洛阳城,就是因为他的手下都是乌合之众,一群当地船民,造反也不过就是为了讨口饭吃,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在他们眼里不切实际的目标远征他乡?反观历史,诸多造反起兵的例子或成功或失败,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兵源这种下层建筑的结构,而非一个主将的能力。
一般来说,中国人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春秋战国以后,当兵就已经完全失去了荣誉感,具体原因我以前说过),要他们背井离乡,除非是当地实在没粮了(参考电影《投名状》),但就算当地无粮,不得不走,也得拖家带口一起走。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就是如此,看起来浩浩荡荡的百万人,除去随军的老弱妇孺,实际上的战斗力也不过几万而已。
曹操就是因为看破黄巾军的实际战力,才会有这么大胆,一口气吃下三十万黄巾降兵(曹操当时兵力可能还不到万人,是典型的小蛇吞大象),成为他创业的第一桶金: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止,只有枪杆子里能出政权,军队就是本钱。请注意,黄巾军并非战败后而降,而是在曹操与其协商后全部投降,我估计曹操的条件就是许其屯田,青州兵的最后全部各自回乡务农的结局也能看出,当初曹操的承诺也就是给口饭吃,中国老百姓其实真的要求不高,只要给口饭吃,给条活路,就不闹了。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有时候,看一个创业团队是否能成,除了看老大的领导力,还得看看团队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否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足够的信任,能耗的过开始惨淡经营的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