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下了第一场大雪,而后天就立冬了。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22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的意思是冬天从此开始,万物结束了生长,农作物都收藏到仓库里,动物也都躲藏起来准备过冬。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到了立冬,在黄河流域,水已经能结成冰了。而在我们东北,今年滴水成冰的日子一周还有余呢。水结了冰,大地也开始封冻。立冬第三候很有趣味,“雉入大水为蜃”的意思是野鸡钻进水中变成了大蛤。大概中入冬后,天气寒冷,野鸡难得一见,海边却常见到大蛤了,所以古人有此一说。唐元稹有《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记录这个有趣的解释,“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古时有迎冬之礼,需天子率群臣到郊外举行。《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对之有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可见,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义之邦、文明之邦。
今天的立冬,已经不再是节日,仅仅是节气了。但点点古人的旧俗,翻翻古人用诗记录的立冬,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比如这首宋末元初的杭州诗人仇远的《立冬即事二首》(其一):“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小春,就是指夏历十月,即立冬之月。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仇诗人的这个立冬,无疑是很暖和的,连霜也没有,至多有点细雨带来的微凉,但是院前的半青半黄的树叶还是显现出时序的变迁。诗人也不免心生惆怅,这处小阳春行将过去,花开不再,冬天就要来了。仇诗人一定没有来过东北,若来过东北,在东北能碰上细雨无霜的立冬,一定高兴得高歌痛饮。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已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这首《立冬》的作者是紫金霜,紫金霜系何人,已不可考。诗里最让人感动的是勃发着一股坚定的意志。如此寒冷的天气,诗人犹然要临窗苦读,令人敬佩。
这一首《立冬》作者不详,“九月开畦种晚菘,青苗小样细玲珑。一帘夜雨滋根润,篱畔新菊绽蕊红。细碎时光能静好,许人旧梦亦朦胧。冬天又至需喝暖,菘味高汤缀绿葱。”感觉应该是现当代诗人的作品,然而照旧有悠然的古味儿。菘是白菜,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白菜葱花汤,一定通身温暖。
这首《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是宋人方回的作品,“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诗人在诗下自注,十月初六日癸丑立冬。可见,立冬未至,而忽逢大雨,早晨,雨又变成了雪。诗人注说,雪“寸许,惟船篷最厚。”这样一场完全意料不及的大雪,打破了许多诗作里雪的浪漫,诗人一面伤自身的老大落魄,一面推己及人,怜悯那些贫穷的老百姓,无衣少食,难免疾病缠身。哀民生之多艰,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常常痛苦无奈的地方。或者,他们只能寄望世道的改变。
一样的天寒地冻难熬节气,在不同的诗人心中,识见各有不同。“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立冬日作》)这个小陋室的主人心地平和,胸怀宽广,炉里的炭那么少了,屋子必定更冷。御寒的被也不过是床普通的布被,但是他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处境愁苦,相反,他的心情非常愉快,有大气魄的人往往如此。此间陋室的主人是宋朝的陆游。
立冬在今天,似乎吃的特质更为显豁,如此,吃盘立冬饺子,用古人的立冬诗下酒,这样过一个立冬,是否也别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