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诸子百家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70年代,中国世界史专家刘家和先生认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从而为人类而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参见(《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这次人类的精神觉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在原始状态度过漫长的若干万年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的北非、南欧、近东、南亚、东亚等人类文明早期发祥的地区,陆续进入奴隶制社会——“迈进人类文明的门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抗自然能力的加强,在精神领域中,人类已由图腾崇拜上升为对天神的敬仰。到了公元前10世纪以后的世界古代中期,人类又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讲,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不应是传统的西方“轴心论”,而应是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古代中国的伦理哲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哲学繁荣局面。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这一时期的史料主要保存在两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史料告诉我们:当时希腊已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各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铁器普遍得到使用。氏族贵族逐步转化为奴隶主,终于形成了以城邦为特征的诸多希腊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奴隶制经济蓬勃发展,经过波希战争之后,达到极盛时期。希腊古典哲学也在这时形成高峰,出现了集古希腊唯物主义大成的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集古希腊唯心主义大成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综合各家、企图调和两派学说的亚里斯多德哲学。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先被马其顿征服,后又被罗马吞并,从而使历史走进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出现了伊壁鸠鲁和卢克莱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宣扬唯心主义和宿命论的斯多亚派及各种怀疑主义、神秘主义派别,而后又走向与基督教的结合。
印度大陆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产生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吠陀文献反映了古印度的意识形态。吠陀诗人创作的大量关于神的颂歌、祷文和宗教神话,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表达了远古人对世界的朦胧看法,同时也夹杂着他们对世界的本源和生成的哲学思考。
随着历史的推移,婆罗门教义逐渐成为印度全社会的支配思想。一些婆罗门祭祀以吠陀本集为依据,写出了诠释性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奥义书内容庞杂,记述了古代印度众多哲学家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自由探索,为后世各派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随后,印度大陆奴隶制国家林立,兼并战争不断。随着社会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刹帝利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利用战乱中滋生的反婆罗门思想统治的异端学说和悲观厌世情绪,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活跃,形成了印度社会的“百家争鸣”——“六十二见”或“九十六外道”。沙门思潮即非婆罗门教的异端思潮或自由思潮便应运而生。沙门各派争论“世界的起源”、“人生的归宿”、“有无因果”、“世界和自我是否常住不变”、“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人死之后灵魂是否存在”等等问题,广泛涉及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社会伦理观等各个方面,从而把印度的古代哲学推向新的高度,其主要代表就是原始佛教和六师学说。
原始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其哲学思想以“四谛”为中心,“十二因缘说”为基础,“三法印”为特征。“六师”即与佛教同时产生并在当时有广泛流行的六种哲学见解的宗师。其中最著名的是顺世论的先驱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和耆那教的创始人尼犍陀・若提子。“耆那”意为胜者或完成修行的人。耆那教提出“非一端说”和“或然说”,在常与无常、存在与非存在、一元与多元、可说与不可说、因中有果与因中无果等对立观念中,努力持“非一端”的折衷态度。原始佛教和六师学说打破了婆罗门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客观上对印度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对后世佛教和东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这时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平王东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从政治上讲,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从哲学上讲则是从原始时代人们对图腾的崇拜经过殷周奴隶社会对天命、神权的信仰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原有的氏族贵族所独占有的,作为政治权利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文化扩散到了社会。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社会底层人士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他们与没落的贵族一起,构成了一个游离于统治集团之外的士人阶层,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智力基础。他们或奔走于诸侯之间,或游说于宫廷之上,或广收门徒弟子。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五百年余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性格心理思维根基,奠定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准则与习俗。这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世世代代不知不觉之中,渗透于我们的身心,积淀与我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了我们心理文化基因。
中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诞生与儒家学派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战国前期中期墨家学派的出现,儒家学派的发展,道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派的争鸣与对立;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兴起与儒、法融合趋势的出现和百家争鸣的终结。在整个百家争鸣的500年间,各家学派广泛地探讨了宇宙的本源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探讨了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探讨了认识论和逻辑问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高峰的中国先秦哲学内容极为丰富,成就极为突出,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买的基础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对哲学问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中国先秦哲学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它是中国和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串明珠。
在这个阶段,人类经历了一个精神觉醒的时代。在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同时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老聃、孔丘、孟轲、荀卿、韩非等伟大的或杰出的哲人为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哲学画卷。
当历史的潮头不断涌动,今天,我们的民族正再一次走向复兴,再一次走向辉煌之际,作为国人再一次重温经典,理智地审视历史,古为今用,使之重构自己的灵魂,服务于当代创造于未来,乃国人使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