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母亲》,相信中国人都差不多很熟悉: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虾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
壹
仅仅看题目,就会有很多女性母亲或准母亲在骂我。然而我必须说,把听到这首歌之后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听这首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歌词竭力塑造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象,力图把母爱形象化地表达完整。最初曾经被歌感动得唏哩哗啦,但听得次数多了就忍不住去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式母爱究竟应该好不好?这种爱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的成长能起到什么作用?我试着探询它背后的内容。
整段歌词里唱的是儿童时期母亲给孩子提书包、打雨伞、包饺子、擦眼泪,这里除了包饺子孩子不能自己做,其它都孩子自己能也应该是自己做的事情,却偏偏被母亲包办了。包办也就包办,还非得把这种包办理直气壮地拿出来去讴歌赞叹。我禁不住想象歌词作者内心世界是多么弱小、无助?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爱”是多么依恋?包办孩子自己应该也能做的事情,对母亲来说虽然表达了浓浓的无处不在的爱意,對孩子卻不是好事——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天经地义而忽视自己应有的担当,从而缺少责任感;另一方面全面包办代替又使得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从而束缚孩子心理成长。
是不是中国母亲都在刻意这样做——从而让孩子永远不能摆脱对自己的依赖?这个在多数家庭完全可以确定,听到好多人说过一句非常闹心的话:你不论多大,在妈妈面前都是孩子。你都三、四十岁了,要独立面对所有的生活工作,难道还要在母亲面前摆出一付儿童状?这究竟是要让母亲为你继续操心,还是要母亲对你独立生活工作放心呢?换句话说,是你需要母亲的关爱,还是母亲需要你的关爱?多么幼稚可笑荒唐透顶的说辞,却偏可以在生活中大行其道。
贰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
这段是孩子离开家庭之后或读书或工作的母爱表达,依然是脉脉温情的中国式母爱。似乎除了这些对孩子躯体的呵护生理上的照顾,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让母亲表达爱意。
记得一个电视记录片《狐狸》的片段:小狐狸成年后,不愿意离开妈妈,但是妈妈——老狐狸却咆哮着怒吼着撕咬着把小狐狸赶走。它必须独立去谋生活,必须独自去面对未知的世界。这才是成长的结果,也是成年的意义所在。可是,中国式的母爱完全与此相反,恨不能永远都把儿女搂身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式母爱已经泛化?有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这种没有丝毫精神关怀的母爱能比母鸡的爱高明多少?
母爱的规律——自上而下表达;母爱的本质(本能)——为了传递基因,这是所有动物都共同点,人也绝无例外;母爱的意义——不过是人们附加上以证明人伟大而已;母爱的体现——给孩子成长提供最大的成长空间和前进动力,而不是把孩子揽在身边,让他依赖让他无能。家长做得越多,孩子能做的就越少;母亲越放手,孩子越自立。无数家庭演绎的人间悲喜剧就是明证。看到这儿,我是说你如果能看到这儿,是不是在心里已经咒骂文章作者好多遍了?甚至“你就不该有妈妈“之类的诅咒已经在你嘴里转了好几遍?我知道没有办法改变你对母亲和母爱的看法,因为这是你脑子里只有这样的信息的缘故。但是,如果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话题,则幸莫大焉。
现实生活中,但凡把儿女视为一切的母亲,最终得到儿女回报的都微乎其微。那些撒手只是给孩子提供成长最安全最快乐环境的母亲,不仅自己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过无穷的快乐,而且自己也必然是健康快乐的人。
叁
听《母亲》这首歌,从最初的热泪盈眶到今天心里总是泛起干呕,歌曲里的中国母亲也在渐渐地嬗变为小说里的老奴——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主人衣食住行、只管口腹欲望是不是得到满足躯体冷暖有没有得到解决、其它一概漠视无视、满头花白的老奴形象。
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