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多面向的价值
冯承钧先生,毕生从事翻译工作,精通多国语言。
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语:冯先生的学问当然比陈寅恪先生差得多,但他对中国史学界的贡献,决不在陈先生之下。这话并非夸张,因为学问高低与对于社会人群的实际贡献是两回事,不一定完全相一致。(参见《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一文)
追求不同以致一生所做事情及成绩存在巨大差别,评判标准的不同使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各种不同的评价。如陈寅恪先生在史学研究的功力方面当然为当今社会所公认,但如在实际贡献方面评判,又因不同群体而产生不一样的评判,于治史之人或于广泛治学群体而言当然截然不同。
陈寅恪先生晚年所著《柳如是别传》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选题的社会意义相对其所花费巨大精力而言不太相称,以其才华该研究些更大范围的社会贡献价值问题。
但这只是社会功用的面向,而在陈寅恪先生自己看来,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完美地匹配了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当然这只是粗浅的猜测,其实只有先生自己才最清楚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个人价值的衡量应是多面向的,单一的价值论容易抹灭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恰当地位。致力于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方向是一个总体价值的概括,总体价值中又包含了多元化具体价值,个体对于社会贡献的价值也是多样化。
贰:影响力&价值
我们不仅需要区分个体层面的价值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还要区分影响力与价值。
《治史三书》中还提到吕思勉先生治史的成果,吕先生虽然在严耕望先生看来史学成就与陈垣和陈寅恪先生可以并称,但是吕先生当时所处社会的名望影响是不及两位陈先生的。
陈垣先生人生中担任过不少的政府职务,他的职业上付出又产生了价值的向度。
厦门大学历史上的萨本栋校长,他在担任校长职务期间为厦大的教育发展历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厦大西迁长汀期间,萨本栋校长带领学校全体师生艰苦奋斗,让厦大在最艰苦时期却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所以作为校长,萨本栋先生对于教育事业付出的价值是巨大的。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人在其生活的当世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就其价值向度看,却常不是与其影响力相一致的。遗憾的是,作为人生活在现世,容易迷恋上影响力,或是因为影响力可以改变自我或者社会的力量常远超价值的追求。
陈寅恪先生在当世乃至后世的影响力却并没有刻意为之,先生的影响力应是源于其内在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塑造的影响力并没有分散其精力,反而更有助于其价值的追求。严耕望先生语:至就立身处世言,我深爱寅恪先生纯净学术人的风格,而强毅独立,不为名位诱,不为威武屈。
因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向度并不可轻易评价,许多轻易的比较并不能公平地给出恰当的结论,你的人生价值终究还需自己去赋予并评价。
叁:单一价值的绑架
人生价值其实归根结底是你自己的财产,但是我们太容易忘记了这个财产的建设,以为舒服、高收入、高物质享受,人生也就圆满了,财富是这个时代狂热追求的,甚至是在太多人心目中可以替代几乎一切。
言必谈房子、车子、收入,人生价值追求在这些面前可以渺小得如尘埃。
当然物质追求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但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在社会中似乎占据了太多的位置,渐渐地,人们就真的接受了价值的单一化,并坚守着这种单一价值的稳固地位。
我想,吴晓波先生希望以后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情上,正是希望抵抗社会的单一价值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牢牢地被捆绑得太难受。
生活的人们啊,被捆绑却并不知道,或者知道被捆绑却也无力去挣脱,这是一种深深的凄凉。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多好的一句话,借用社会认为的浪费来衬托自我认定的美好,人生价值终究由你认知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