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案例。
涵涵,8岁女孩,周六早晨,因为妈妈要上班,和妈妈来到办公室。
姑姑也在这里上班,有姑姑和妈妈两份爱的加持,小女孩扮可爱,尽情玩,看看iPAD,做做喜欢的贴画,只等中午下班回家。
起初一切正常,在妈妈的催促下,涵涵极不情愿的被妈妈收回iPAD,那就做手工吧。
这时,办公室来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因为第一次来,对什么都好奇,看看鱼缸,看看涵涵琳琅满目的贴纸,很快就成了涵涵的小跟班。
姑姑看到两个小女孩,出于职业热爱(最近在考教师资格证),刚好可以实践,于是很自然的做老师的角色,带孩子一起玩。
教两个孩子算算数,画星星,小女孩自然没有涵涵熟练,于是“老师”不由得多关注了小女孩一些,一来二去,涵涵不愿意了。
她先是抗议,“老师”讲道理说她还小,你让着她。后来涵涵干脆躲到妈妈这里。
姑姑感觉到疏忽了孩子,喊了好几次涵涵,到姑姑这里来,我们来玩。
涵涵始终缩在妈妈后面不说话,一个劲催促妈妈啥时候下班。
妈妈安慰她那个孩子小,你让着她。
涵涵不说话。
姑姑让小女孩喊姐姐(涵涵)一起玩,四岁的小女孩不明就里,大声喊着“姐姐,一起来玩呀”。
姑姑跑过来企图抱着涵涵,涵涵一个劲的逃,甚至趴在地上也不让姑姑抱。
“涵涵,你这就没意思了”姑姑也很无奈。
姑姑走了,涵涵对妈妈说,我再也不跟你来上班了,我要跟爸爸去上班。啥时候下班,赶快离开这个讨厌的地方。
分析:整个事件小女孩感觉到被冷落了,姑姑和妈妈也都感觉到了,但是都在讲道理,没能及时疏解涵涵的感受。
以下摘自某乎文章: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哭闹时,可以这样来做:
家长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焦虑、烦躁的情绪。
控制焦虑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才能接纳孩子的痛苦。
家长要用肢体来拥抱孩子,让他痛痛快快地把情绪释放出来。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等他情绪释放了,平静下来后,再解释道理。
帮助他用同理心来理解别人。
让他知道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几次之后,他就不会哭闹了,因为他知道了比哭闹更好的方法。
这些方法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
上面这段文字是面对孩子哭闹的方法论,对比今天的案例,正确的做法是抱着孩子,告诉她,你是不是感受到被冷落?(家长是孩子情绪的外挂器,孩子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一直不说,别指责,别抱怨,抱着她就好。如果得到孩子的回应,肯定她的感受,告诉她这种情绪很正常,如果是妈妈也会心里感觉不舒服。(尊重她的感受)
这个必须由在场的最亲密的人——妈妈来操作,即使我作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也不能替代,因为孩子在情绪上是抵触任何外界的东西。
等到涵涵的情绪释放,再讲讲那个孩子小之类的道理(因为家族里有几个比涵涵更小的孩子,之后肯定会遇到更多类似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妈妈始终最爱你。
家长是孩子情绪的转化器,别做只会讲道理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