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里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的呢?这件小事,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没有影响呢?
一、第一筷子菜给了孩子
女儿小优幼儿园马上开学了,帮忙照看了一暑假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要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了。
昨天晚上,我跟优爸做了一桌菜,算是给老两口践行。当最后一道清蒸鱼端上桌的时候,我特意把鱼肚子肉夹下来,放到了爷爷奶奶碗里:“爸,妈,这一个月您俩又是看孩子又是给我们做饭,挺忙活的,多吃点!”
当两块鱼肚子都“飞到”爷爷奶奶碗里的时候,我瞧见小优明显不高兴了,她皱着眉头一脸着急地说:“哎呀我也想吃那块!”那语气,分明是在责备我把本该属于她的肉夹到了别人碗里。
爷爷见状,一边起身要把肉拨给小优,一边对我说:“你也真是的,先给孩子吃呀!”
我连忙阻止了爷爷,然后给小优重新夹了一块,对爷爷说“爸,您吃您的就行,不用老想着孩子,又饿不着她。您整天忙忙活活的,吃点好的怎么了。”
最后,爷爷还是把那块肉拨到了小优碗里,而小优呢,高兴得只顾低头吃了,连谢谢都忘了说……
二、我们疼爱出来的,是一个“小白眼狼”?
上面这样的场景,各位妈妈肯定很熟悉吧!因为好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往往菜还没上齐,就拿个小碗给孩子拨点先吃上了;第一筷子菜永远是属于孩子的,好像这第一筷子菜特别有营养,好像不给孩子吃第一筷子就不算爱孩子。
爱孩子肯定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这种爱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呢?我们总把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孩子因此而感激我们了吗?好像并没有吧,相反,孩子把我们做的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当某一天没有得到优待时,便闹脾气、耍性子。
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那样:我们为孩子做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养出“小白眼狼”。
三、无形之中,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在孩子年幼的心里,并没有很明确的长幼顺序、道德礼仪,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几乎全来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说: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下意识地模仿。
当我们当着老人的面把最好的那块肉夹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其实会在心里渐渐形成一种观念:“在这个家里,我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重要,好的东西应该属于我。”因为爸爸妈妈从来不给爷爷奶奶夹菜,所以孩子往往也不会想起来给爷爷奶奶夹菜。
家长们有时应该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家孩子老是冲爷爷奶奶大吼大嚷,没有一点礼貌?”其实,家长自己需要反思一下了: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是毕恭毕敬的吗?孩子的言谈举止难道不是跟我们学的吗?
如果每次吃饭,第一筷子菜都是夹给爷爷奶奶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结果就是,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了对老人的尊重,看到了长幼有序的基本伦理道德。无形之中,孩子肯定会浸染上好的习惯,好的品行。
四、真正的爱,是讲究次序的
现在的小型家庭中,一般包含4层关系,按重要程度排列的话,应该是:夫妻关系,与老人的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一旦这个顺序错乱,家庭必定会有矛盾发生。
比如,当“与老人的关系”占主导地位时,就容易出现所谓的“妈宝男”“凤凰男”情况,容易引发婆媳关系紧张。因为对于丈夫来说,自己的老母亲更重要,所以妻子就容易遭受委屈。满腹委屈的妻子,自然会与婆婆充满敌对意味。
而解决这一切的最终办法,就是让“夫妻关系”重回主要地位。因为从本质上说,老人是旧家庭的核心,夫妻才是新家庭的核心,在新家庭里老人扮演的应该是附属角色。所以,当丈夫把妻子当成“自己人”时,当丈夫事事都优先跟妻子商量时,矛盾就随之消解了。
当“亲子关系”占主导时,便会养出一个任性无礼、目无尊长的孩子。说实话,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但更需要一定的约束。各位家长应该都深有体会,孩子真的不能惯着,否则是会“蹬鼻子上脸”的。把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事情看似很小,但如果经常发生的话,可能就暗示着我们家庭中“爱的顺序”发生了错乱。
五、好好吃饭,是大教养
吃,是人类最本能的行为,包含着大智慧。你跟一个人合不合得来、是不是一路人,一起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一起吃几次饭也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几个舍友基本都挺穷的,只有W家庭特别富裕,她几乎每个周末都约上自己的朋友出去吃牛排、吃烤肉、K歌。但是,当W跟我们几个在吃上吃饭的时候,从来都跟我们打一样的素菜、白饭,而且每次都吃得精光、吃得很高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牛排如何如何美味”“食堂的饭菜如何如何粗糙”之类的话。为此,宿舍所有人对W的印象特别好。
吃这件事,总会非常微妙地暴露一个人的心境和修养。一个在吃上都能讲道德、都能体谅他人感受的人,一定是个从骨子里就很高尚的人。话说回来,一个从小就看着妈妈给爷爷奶奶夹菜的孩子,长大了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第一筷子菜,应该是属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这不是矫情和执拗,而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各位爸爸妈妈们,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愿意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