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妤嘉
为什么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小会儿,忽然就不知所措,忽然在风中凌乱,忽然就失去方向,忽然会欲哭无泪,忽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离我们而去......、就这样我们沦陷在一片雾霾中,看不见远方和灯塔......
这是为什么呢?想了又想了又想,是不是我们没有给自己一个叫“信仰”的标配呢?
信仰,是灵魂的风骨,安之若素,清风徐来
今年初,有幸聆听到南大董群教授的一堂宗教佛学课,整堂课行云流水,真实犀利、朴素诙谐、敢于自黑的师格魅力瞬即征服了每一个聆听者。
每个人都在悄悄问自己:我的信仰是......
从古印度的佛教历史、释迦牟尼的“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修行历程,然后谈到中国佛教的“汉语、藏语以及南传上座部巴利”三大语系,最后谈到最核心层次的佛教文化——信仰。
听到这里,有人轻轻的“奥”了一下,佛祖在心中,原来我们都是有信仰已久......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看起来那么的没信仰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焦虑里,富人怕财富缩水贬值,穷人怕忽然某一天健康红灯雪上加霜,家长怕孩子考试考砸,孩子怕寒窗苦读最终回归寒门......
假如有信仰,我们就该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变成你喜欢的模样......
心诚则灵,可是,我们的心似乎总是不够诚意......
西方信“上帝”,东方信“菩萨”,“上帝”似乎比“菩萨”矜持,制定规则更多,条框更硬:每个礼拜要做祷告,诵圣经,做了坏事要见上帝,去忏悔......
所以,西方人似乎比东方人活的更奔放却又略显矜持,他们相信上帝爱他们每一个独特的灵魂,也相信上帝会宽恕每一个灵魂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必须知错,懂敢于忏悔……
而“菩萨”似乎要比“上帝”随意好多,成天笑眯眯地以大肚容人笑迎天下往来客,
只要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哪怕都不知道“阿弥陀佛 amita buddha 意为无量佛”的都不会经历被菩萨拒
固有“临死报佛脚”一说,实则是我们“信仰”的一幅活漫画
若没经历过生命的万劫不复或被苟活在求之不得的苟且里,或许就不会有在菩萨面前那么谦恭的一跪......
而无论这个跪倒在“佛菩萨”面前“求财、求官、求子、求生、求……”的人是谁,佛菩萨终以“慈颜善笑”面对.每一自认为心中有“佛菩萨”的人,很多时候都在以自己的“信”去求换得自己所“愿”,实在无所求也会求“菩萨保佑”,感觉像注射流感疫苗一样,无非求个防患于未然的心安罢了,大概没有谁会去虔诚于一支流感疫苗吧......
而我们的信仰有时候真的沦为了一支流感疫苗......
所以,我们都不敢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我们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不该是“有所求”,而是“有所支撑,有所敬畏,有所戒持”。
但正因为我们在“信”的成分里加了“功利性”,所以我们从不敢直白坦言这就是我们的信仰,而正因为如此,抱团闯红灯漠视自己与他人的安全、制造伪劣食品药品漠视生命的尊严、代言夸大虚无广告商品漠视自己良心等等违背信仰的行为正在我们身边乐此不疲上演落幕又上演着,并逐渐成为一种可怕的“被习惯”。
“中国人缺失信仰”,这句话是谁说的无从查起,而听见者,更多的是一种被人“一语戳中”软肋,叹服后心塞,我们都逐渐沦陷在一场“信仰危机”里
我们不该就这样让自己悄然沦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好比一只没线的风筝,看似自由辽阔却不着不落。
如果我们跪拜在“佛菩萨”面前的时候,不再是怀着一颗“功利心”去求“保佑”,求“升官发财”,求“化灾去难“,而纯粹是为了学“弥勒佛”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和“菩萨”之“慈悲为怀”之“上善”。
怀着一颗“谦卑真诚”的心修行,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人,那么我们的信仰就再也不会害怕担心被人指马为鹿,更不会在每一个场合都回避谈自己的信仰,因为很害怕被贴上“迷信”这个标签。
因为只有进庙宇、拜菩萨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好人,因为你很想以一个“好人”的模样去得到菩萨的庇佑
出了庙宇,别了菩萨,若又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红尘中翻滚着的俗人,依然会闯红灯、依然会对不小心踩到你的人翻白眼、依然会对满身尘埃、灰头土脸的环卫工人嗤之以鼻,依然会扭曲初心去客串一两回乌合之众......
那真的只能说,或许“信仰”还不真没有成为我们的人生标配......
但,终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开始风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