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抽象思维
又称逻辑思维,指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问题时,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
辐合思维
是指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范围,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
发散思维
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存储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4
表象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形象。从信息加工角度研究,指对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物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5
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
6
概念
指某类事物的概括,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主要通过语词表象。
7
推理
指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由判断组成,依据判断间的真假关系,由已知确立未知的思维过程。
8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ü归纳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在本质上是概念的形成。
ü演绎推理是指根据一个原来推出新结论的推理,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围。
9
问题
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景。
10
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11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提出“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说”。
12
苛勒“顿悟说”
苛勒提出“顿悟说”,又称“灵感说”。
13
启发式策略
ü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ü常见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爬山法、探试搜索法。
14
定势
定义一:指重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义二:也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从事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和倾向。
15
功能固着
定义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定义二:是指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16
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7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的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贮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和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1表象的特征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以下特征:
(1)直观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与知觉相识又不同;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比较黯淡模糊、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异变动、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具有抽象性,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3)可操作性:人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性认识:表象的直观性使其接近于知觉、概括性使其接近于思维;表象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表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
3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是指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综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
(2)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某些特点从而略去另一些特点从而形成新形象,包括夸大和缩小。
(3)拟人化: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在某些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通过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形象。
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操作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芽到形成的整个过程。沃拉斯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
(1)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2)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3)豁朗期: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可称作灵感期。
(4)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5问题解决的策略(论述/简答)
(1)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算法策略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此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包括:
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b)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爬山法: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爬山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d)探试搜索法:利用事先得到的有关达成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以进一步选择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再进行探索;在搜索过程中,经验判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能为寻找突破口、发现捷径创造有利条件。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论述/简答)
(1)问题情境: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差异越大问题越难解决。
(2)动机与情绪:一定范围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积极地情绪会有助于问题解决。
(3)定势:指重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是指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弱化心理定势的效应)
(6)知识经验: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7)个性因素: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