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等我毕业了就回到农村,种一片田,养几只鸡,然后一直陪在你们身边。”这些话,我自己都不记得说过多少遍了。
我曾日日夜夜地想,想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里都藏有我的注视,他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镌刻着我的脚印,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记录着我的侧耳聆听,他们拥有过的一切都见证着我的陪伴。直到他们离开,直到我将这世间属于他们的亲情贪恋个够,然后再斩断前半世的牵挂,开始后半世的新生。
然而每次都被妈妈无奈的抱怨硬生生地拉回现实,“丫头啊,回农村有什么出息,像爸妈这样整日累的像狗一样,却还是穿不起高档的衣服,吃不起大鱼大肉,甚至还会被人瞧不起,我们是活在最底层的人,而你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拥有更好。”
“妈,农村就很好啊,天高云阔,鸟雀成群,满眼的绿,夜里满天繁星,树影微动,虫声四起,邻居亲切友好,而且赚的钱够吃够穿,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为什么非要穿名牌,吃大餐呢?”
“我和你爸,这么拼命地赚钱供你上学,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希望有一天你能出人头地,这样你过得幸福,我们也能抬起头来做人了。”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习惯了自己默默做决定,因为我理解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就像马儿属于大草原,鱼儿属于河流那样自然,所以我不忍继续戳破他们仅有的倾注在我身上的希望,只好暂时隐藏自己简单的渴望。
人这一辈子都在努力,一辈子都在做着比较,心中一直装着苦尽甘来,成为人上人的模样。
年少时,我们身边总伴随着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学习好,聪明乖巧,从来不晚归家,对父母言听计从,于是小小的我们第一次在心里有了比较。我们努力学习,扮乖,压抑自己的天性,企图超越他们,然后取悦父母,让他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把自己当做骄傲。
青年时,很多事情我们不再懵懵懂懂,开始有了所谓的面子。别人换了新衣服,我们不好意思再穿旧的,别人穿名牌鞋子,背名牌包包,我们也不甘落后,哭着闹着让身着粗布旧衣的父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们的比较已经不再是大人口中的追求上进,而是变成劣迹斑斑的攀比了。
当我们接触到爱情时,才发现,纵然爱到深处,还是会有人嫌弃自己的爱人不如别人家的优秀,不如别人家的美丽或帅气,而那本该是世间最纯粹的东西。
壮年时,我们开始汲汲于成名成家,努力了一辈子,还是想着要高过别人一头。
可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总有人比自己更优秀,也总有人比自己更有钱。所以如果心中没有“知足”二字,那么就算穷极此生,我们也不会享受到快乐。
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整日抱着一些课外书,而忽略自己的成绩;不理解我为什么经常一个人发呆写字,像是一个怪咖;不理解这般“不堪”的我今后该如何发展?就像爸妈不理解我为什么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而是向往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农村一样。
可是我一定要像他们那样,时时刻刻观察着别人的动态,看到人家进步就急得跳脚,把自己活的像只公鸡一样,永远处于紧绷的状态,永远按部就班地奔跑,才是符合万物发展的规律吗?
总有人在我们耳边诉说竞争的意义,督促我们努力过得比别人更好,可是你怎么知道你费尽艰辛得来的东西比别人更好?至少在我看来,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不想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的脚步,踉踉跄跄,不断摔倒。我要踩着自己的节奏,过最舒服的生活。
细思极恐,青春几何?人寿几何?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如果整日拘泥于比较,将别人的目光看做自己快乐的砝码,他施舍的多,我们就快乐一些,施舍的少,就郁郁寡欢。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讨别人的欢心,满足别人评头论足的标准,那么活着的意义何在?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是一个百岁老人看到的人生风景,她站在一个我们不曾企及的高度,诉说了生命的重要秘密。
世界是自己的,从来就与他人毫无关系。所以当生活遇上流言蜚语,我会告诉自己: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