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有幸与同窗多次结伴游龙门,春天去过,夏天去过,秋天也不例外,冬天亦然。每个季节里,看到不同的龙门。石窟与平素的景点相比而言,少了许多生机和生命的热闹。但龙门石窟在更多时候是喧嚣的,少有静寂的时候。常见各种肤色,不同国家的信徒来朝圣。他们的虔诚,让我自愧不如和羞赧。走近伊水,龙门从书中一个抽象的符号,变成了一处具体的所在。那些佛、那些文字和那些碑刻,历经千年、百年,依然神采飞扬,惟妙惟肖。它们彰显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曾经的风华正茂、才气横溢和活力四射。珍珠泉旁,总有人用杯子或者饮料瓶灌泉水,去品尝这山泉,泉水是否甘冽,恐怕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泉下水沟里的鱼虾,却逍遥自在的多。潇洒的品尝着他们的大餐,不时的摆个pose给游人们留下一个瞬间。
那禹王池里膘肥体壮的金鱼,总是在自由的游弋,仿佛自然派来的游客。只有冬日里,因着天气寒冷和过年的缘故,平时吵吵嚷嚷、热闹非常的龙门才会静下来;默默地、静穆地望着东山与远方。龙门在千年的光阴里,大多时候是这样静默的,它已经习惯了自己寂静的快乐和坚守。
春天,龙门是热闹的。龙门山上,山花烂漫,鸟雀呼朋引伴争相飞来,偶尔也会立于佛像上;或休憩、或思考、或嬉戏。它们才是数千年里龙门的常客,尽管一代代的轮换着。
冬日里,白雪皑皑,四下苍茫一片,连鸟雀也悄悄躲在巢穴里,不轻易露面。这个时候,龙门是安静的。
游过多次龙门,每次去,心里总是多少有点遗憾。太热闹的场面里,我无法看清龙门;也无法看清龙门里的佛与文化。只有冬日里的龙门,才是真正的龙门(真正的龙门是寂寞的);没有如织的游人,没有吵闹和喧嚣,没有打扰和世俗。我徜徉于药方洞、莲花洞、万佛洞,看着四大天王、东方维纳斯,迷失于白园、香山寺和伊水河畔。这个时侯才看清,卢舍那,看清,这个石窟身后煌煌惊人的文化和历史。看清楚佛的大智与包容,看清楚自己渺小的烦恼和庸俗。白园里面的诗人早已故去(白居易在此隐居),空留下一个园子和身后的千古声名。这平凡却秀丽的小山上埋葬了一个正义诗人的躯体、文化品格和他满腹的才华。再也听不到,琵琶女倾诉的香山老人,再也看不到民生疾苦的他,此刻终于可以在自己营造的园子里面歇歇了。
每次来龙门,总有一些新的认识与感悟。龙门是博大的,我是凡俗而渺小的。所以在洛阳的时候,一直不敢写龙门,怕写不好,怕写不出我眼里面的龙门,也怕连累了洛阳------这个中国文化和历史上神圣的字眼。它承载了华夏神州太多的文化和历史,以至于我每次想写时,都惶惶不敢动笔,怕自己的无能给她抹黑,怕自己的短视、浅见,影响了别人看清楚她的博大与厚重。现今远离了洛阳和龙门,远离那温柔的伊水和苍翠的龙门山,就姑且抛开这一切,用心放手写写我眼中的龙门,写写龙门给我的印象,算是为我与龙门的缘分,留个纪念吧!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这篇小文。
写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