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大抵是说生命如芦苇般柔韧而脆弱,但是打上思想的印记,便又不同于芦苇。呼兰河,那片生养她的土地,之于萧红,大抵也是一种印记,抑或是萧红给了呼兰河那片闭塞的土地以印记。
写《呼兰河传》之时,萧红已走到她短暂一生的晚年,流离颠沛之中,加上身体也不好,也许正是适合回忆的时光吧。在遇到困顿或者危难的生死关头,人大概是会不自觉地回到小时候的,回到生命最初碰撞这个世界的地方。
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她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躯壳,飘到了小时候的那片土地。一开始便在高空慢慢将小城收入了视野,然后慢慢走近,从天气到街道布局,甚至在东二街道那个大泥坑停留了很久,细细告诉我们围绕泥坑上演的生活剧。只是这已不是小时候的那个视角了,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一个女作家的视角,所以笔下的一切无不折射着对时代和人性的拷问。
但那毕竟是她的家乡,是她一直牵挂和灵魂栖息的地方,所以她对这片土地是充满着情感和依恋的,加上身在南方因战乱无法回去的哀伤,对时代和人之根性的拍打,交叠融合在整书中。
随着走近小城,走近她过去的点滴生活,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她的童年,她对祖父深深的怀缅,她内心的忧伤情怀。祖父是她童年最大的庇佑和伙伴,是她的诗意和温暖的源头,是她对那片土地深深依恋的源头。她写呼兰河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等“盛举”,写小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晦暗,也同时有卑微求生者坚韧的生活态度,看到生命的韧劲。
她对笔下的人物狠,对人性的晦暗毫不留情,同时,却又对他们有着深深的认同。对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孕育出的人物的认同和悲悯,让呼兰河这个北方闭塞的小城连同那个时代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她讲故事一般给我们絮絮叨叨说着呼兰河,说着呼兰河的小人物们,说着说着,两行泪便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