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两位词人,写柔情词亦有一股清朗之气,不似柳永李煜,把人带入狭闷的境地里去。这两位的婉约诗词,别有一番情趣。明明是女儿家好,却字词间一股英气。一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另一位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是在退野后应友人邀请,为岳阳楼的重建而作。除了这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人所周知的还有一篇词《渔家傲》。
《全宋词》一共收入范仲淹五首词,《渔家傲》位列其中。另外四首分别是:苏幕遮,御街行,剔银灯,定风波。
其中《渔家傲》和《苏幕遮》都写于边塞。其时,范仲淹任陕西都转运使,负责抵御西夏的进攻。
在范仲淹之前负责其职位的,是范仲淹的本家,叫范雍,也是文人出身。二范后,西夏人流传“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就是范雍。小范,指的自然就是范仲淹。
两范都是文人。宋朝为什么用一个文人担当军事职位呢?
在宋朝,各个岗位上,文人的位置都高过武人。甚至,军事首脑枢密院长官的位置也是文人的屁股在坐着。宋朝一直以唐朝、五代十国的亡国史为鉴,抑制武人、世家的势力。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但即使在唐朝,也有很多官职由世家子弟袭成。宋朝力求扭转这种局面。举一个数字来说明宋朝的情况:《宋史.宰辅表》列宋宰相133名,科举出身者高达123名。宋朝帝王通过各种行政手段,为贫寒之士出仕扫清道路,抑制世家势力过大。
范仲淹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得以从政的,也借此得以从事军事岗位。也许会有很多人羡慕这个时代,羡慕赶上了好时候的贫寒之士。但皇帝不会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这些出身低微的人,没有社会根基和背景,他们的根就在皇帝手里,只能依附于皇帝。一旦皇帝弃用,这些文人不像那些世家还有个归处,他们将无所归依。所有人,仅为我所用,仅对我负责,这是皇帝的逻辑。
那时,皇帝为了鼓励读书人好好读书,还作出了名句“书中自语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语出宋真宗),而且把这些美好的许诺都落实了。
在边塞的日子并不好过。历史书上,一页就是几百年。这几百年里,许多人思念过,哭过,再没相见过。许多无名氏的声音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幸好我们有诗词,有为这些无名氏歌咏的文人。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就是这样诞生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个能看到“征夫泪”的政治家,一定是个有悲悯情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眼光经常在最卑微的人身上。之前,他曾因在废皇后问题上没有支持皇帝,而被贬到睦州。睦州以鲈鱼为美,范仲淹曾作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以一个很美的画面结尾,让人在心中升起美感的同时,也看到了捕鱼人的艰辛、危险。在诗词创作中,“留白”这种悬念美,是有回味空间的。与之对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直白,意境就稍差了些。
在边塞,范仲淹还作有《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常让我想到“可怜路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的结果往往以伤亡数字、胜负成果的黑纸白字呈于历史书上,可历史经不起放大,那里面都是痛苦和哀嚎。
宋朝和西夏订立了合约,西夏仍称臣于宋朝。范仲淹功成回京。在京城,范仲淹的耿直、才干招到了一些人的嫉恨。范仲淹无可寻隙之处。这些人就从“朋党”处下手,污蔑范仲淹结朋党。
范仲淹本无意结党,因个人品格、能力,吸引了一批粉丝,肝胆相照、互相提携。比如欧阳修就是范仲淹众多粉丝中的一枚。在范仲淹被污蔑结朋党时,欧阳修还作了一篇大名鼎鼎的《朋党论》,其中有提到“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宋朝以文人治天下,就是为了防止世家势力过大,皇帝不好控制。自然,文人结党,也是皇帝不愿看到的。造谣方从皇帝的痛点下手,一打即准。不论欧阳修的朋党论写得多么出色,皇帝都是不愿被说服的。
处于如此政治漩涡之中,范仲淹在和朋友的酒席上,作有《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ái)、老成尪(wāng)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范仲淹始终是个政治家,他只是在词里发发牢骚。
回到现实,他后来因此“朋党论”被贬到邓州,依然尽心竭力为国家兴办教育、创办学堂、引荐并接济人才。
邓州城东有前任知州修建的风景区“百花洲”。范仲淹到任后,再度修缮,增设景点。经历了政治的风云诡谲,范仲淹身心俱疲,到了百花洲,他常沉醉于美景中,修养身心,陶然自得。在此其间,他吟出《定风波》一词: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百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另外,在邓州期间,范仲淹还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作《岳阳楼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为世人信服,因其身体力行活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就如其后来誊抄韩愈的《伯夷颂》。韩愈这篇文章无甚名声,倒是借着范仲淹的誊抄享誉全国。
范仲淹的品性操守也惠及了后代。据说明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 犯事至死。明太祖朱元璋查看死犯案卷,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急忙传唤,问他是否为范仲淹后人。得到肯定答案后,朱元璋赠以锦帛,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下旨“免除你五次死罪!”。
这以后,范仲淹慢慢退出了核心政治圈,又相继到任过杭州、青州。在杭州,范仲淹依然为朝廷举荐人才。当时的苏州巡抚苏麟一直没得到举荐,于是为范仲淹献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诗写得精彩,千古流传,人也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和举荐。
在杭州期间,范仲淹观钱塘江盛景,写下了一首: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迭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北宋潘阆有也有一首咏钱塘江的词: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个人觉得,这两首词的高下,就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潘阆所作,前后时间相连,读起来有如身临其境,描绘采用生活场景,比如“大鼓”,少用“貔貅”、“大鲲”、“子胥”这些神话或古人,少范词中的直接描写,更有情趣。且情节紧凑,读起来一气呵成,让未见此景的人也能惊觉一身汗。
后范仲淹终老于徐州,誉满全国。
上面提到了列入《全宋词》的四首,还差一首《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其中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启发出了后来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范仲淹何时作、为何作,已不得而知。那时士大夫为应酬,经常出入于灯红酒绿场所,或描写某位女子的痴情样貌也未可知。那时的文人,谁没个婉约气质?谁没个红颜心事?范仲淹这首词,向我们微微露出他的另一部分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