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是班里一个出名的“拖拉大王”。打比方说,晨读开始,同学们都在高声朗读,他却迟迟掏不出书本。直到老师走到跟前,才慢悠悠翻页读书。亦或,有时候忘记携带书本上课,问其原因。总会说“我昨天晚上看书,把书放在枕头下,早晨忘记装啦。”再联系家长,家长也会抱有歉意,连声回复“都怪我,今天没给孩子整理书包。”
我想说,有条理的孩子都会把自己的物品归放得整整齐齐,做事井然有序不拖拉。更没有那么多借口、理由来搪塞老师。毕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何必呢?而家长的“自责”和“帮腔”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家长,更加有理由说服自己不去整理自己的物品。
冬冬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常不善言谈。上课更是刷不出自己的存在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可能是他认为举手发言只是别人的事情吧!最近因为刚刚换了同桌,两个人似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知音难觅,也许就是这种感觉。不过,两个好朋友有时候也比较过分,上课也一起玩儿。当然,不断受到老师批评。然而,当老师把情况反应给家长后,家长的回复立即“亮”了。“老师,跟孩子谈过了,孩子说同桌老打扰他,和他说话。你给他们换个座位,把他们调开吧。毕竟快三年级啦!”
对于冬冬家长的留言,我不再回复。因为我想听的不是这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给自己找借口?遇到事情不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想一下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而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第一,两个孩子在校玩耍,上课期间表现,老师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一个打扰另一个,只要你本身不去理会,又怎能受到老师批评?第二,家长对孩子的询问与监督,太过于浅层次。作为老师,一个第三方,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希望家长可以善于引导。而不是刻意指责。一个优秀的家长遇到上述问题,肯定会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在校期间你经常和谁一起玩儿呢?”“你觉得你同桌怎么样?有什么优点吗?或者一些不足?”“你今天上课感觉知识点难吗?”“班里面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吗?”~~~
与孩子平等对话,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部。一副高高在上,正义凛然的样子。只会让孩子疏远。当我们听到孩子的回答时,对孩子的基本表现就可以有个了解。而作为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给自己找借口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发现,必须制止!家长必须加以引导,让孩子从自身找问题。更不能,对孩子的回答不加思索,直接再把问题拋给老师,靠简单的换座位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可以解决问题,大概老师也没必要再联系家长啦!
玲玲是个班里的“活宝”,性格很好,与同学相处也不错。只是我不太喜欢这孩子。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一次,我批改作业本,一看到玲玲的生字书写没有完成,剩下一道题没有做完。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谁知道玲玲说“作为小组长,我刚才忙着收组员的作业,自己的太着急,忘记啦!”还有一次,玲玲在老师听写词语时,因为走神漏写了好几个重点词。我批评她,她却委屈得说“后面同学总踩我板凳,我特不舒服,所以没听清!”~~几次事情下来,我越来越不喜欢这个总为自己找借口的孩子。
我想说,当一个人沉着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没有借口。你只会说“因为我喜欢!”而当你错误不断时,你也会有千万个理由搪塞别人,麻痹自己。
家长必须警惕孩子给自己找借口,长此以往,孩子的责任感就会降低。对任何一件事情,抗压能力下降。如果,你足够睿智,请拒绝孩子提出的任何理由和借口。如果你足够睿智,请引导孩子学会反思。如果你足够睿智,请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懂得“真,善,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