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版本: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罗老师解读: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真正明白“道”的人不多说话,夸夸而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道”的人。
一种解法是:从人生阅历来看,真的什么都经历过了,也就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好讲的,这时您就会变得慢慢沉默了。就像杨慎写的词“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罗老师)觉得这句话是老子在讲“道”,真正知道“道”的就不说话了。但可能有人会质疑:那老子到底知不知道“道”呢?如果知道了,还干嘛写这5000多字的《道德经》呢?!
我(罗老师)觉得在这里就要引申去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您别那么确定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的,我们如果能够看清一个事物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没必要对一些形名较真,镇明白以后,就不会多说,因为没法确定形名。
启发:真正知道“道”的人,就低头好好做事,不在意形名(光环),这种做事态度就叫“知者弗言”。
事物的本质始终是在变化之中,因此莫要执着于形名。
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把耀眼的光调和一下,别那么光亮刺眼,淡化光的形迹。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与尘埃一样,意思是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领导者资源多,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私欲,不然太容易做错事。老子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好的领导者,要把欲望之门堵上,使您更加公正不偏不倚地去做事,尤其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明:光源,发光的本体
光:发出的“亮”
举例:你业绩做好,就要提高嗓门说话么?这样太“亮”了。
真正的修行不在形迹,消灭结果与光环,而是在心里。
举例1: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能断金刚》,对白领很有启发。当时这个美国人去尼泊尔遇见了《金刚经》,后面他就一直在那个寺庙修行,段位已经很高了。后来他师父说“真正修炼《金刚经》的智慧不是在寺庙,而是在你生活的地方,你回去,并且不要把自己搞得穿上袈裟拿个法器,而是外在跟别人一样,但是要内心自己修行”。
这个美国人回去后加入一个珠宝公司,后来把这个公司做得很有名。
举例2:郭子仪地位特别高,但是与百姓打成一片。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
我(罗老师)觉得老子是一个管理大师,他的管理之道是从“天之道”学习而来的。这里是说如果一个组织里每一个人都充满了“锐”,而且这个“锐”都是对别人的,都是些“争夺之心”、“纷争之心”,那这个组织很难运作。
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我们因为有缘分才有了这样的人生,要好好度过,总想着“永远获得什么”这是不可能的,是徒劳,只会让你痛苦。所以生人们都在想着“我如何能幸福地过好此生?”那答案可能真的就是“放下纷争之心和获得之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别在意回报,踏实为大家做好事,大家也会来成就你,这就变成了一个正相的生活模式,就会幸福”。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悟道之人德行深厚,对待他不能太亲近(亲近不了),也不能太疏远(离不开),不能用利益诱惑,也不能危害他。
比如:小团体,有利益,会投其所好地亲近你。
悟道了之后,不会被极端的行为所影响,进入一种混沌状态。
他会放下自己的欲望,你送什么东西他都无动于衷,所以亲近不了;你想疏远,可是他却为大家做事你又离不开他;你想用利益诱惑也诱惑不了,你想害他,他也无所谓,因为他真的已经放下他自己了。
举例:稻盛和夫在经济危机时也没有辞退一个员工,后来劳动者工会怂恿稻盛公司员工罢工,反对资本家,他们员工没有一个人愿意反对稻盛,最后还登报纸与工会断绝关系。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
总之最后就是“亲疏利害贵贱”都不能影响这个人。
可以点赞哦~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纯属个人学习笔记,如果您想听原版可以自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