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介绍
在维基百科中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MVC的用处
MVC模式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动态的程序设计,使后续对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简化,并且使程序某一部分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此模式通过对复杂度的简化,使程序结构更加直观。软件系统通过对自身基本部分分离的同时也赋予了各个基本部分应有的功能。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专长分组。
MVC结构
控制器(Controller)- 负责转发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
视图(View) - 界面设计人员进行图形界面设计。
模型(Model) - 程序员编写程序应有的功能(实现算法等等)、数据库专家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库设计(可以实现具体的功能)。
如下图就是MVC的基本结构
从上面的图来分析MVC的走向一般是V-C-M-V这种单向的流程,在这里把触发事件当做是在V上产生的,但是按照图来分析产生事件是在C中,V只是给用户展示。在这里由于表示概念的方便和在Android的MVC架构中VC的区别不明显,所以把产生事件放在V中,方便在这里解释。
我所认识的MVC
在Android的MVC中,有几种说法:
1.结构一:
M:JavaBean(实体类)
V:视图的XML配置文件
C:Activity
这种结构把实体类当做M,视图的XML当做V,然后把所有的业务逻辑放到Activity里面,这样会导致的结果就是Activity里面的逻辑过于复杂和代码非常臃肿,从维基百科对于MVC的定义来看,M用于处理业务逻辑,但是这种架构把业务逻辑放到C里面。Android中展示给用户的,也就是Activity,这里把Activity当做C显然是不合理的,M所充当的也仅仅是M的作用,所以这种结构并不能当成MVC。
2.结构二(V-C-M-C-V):
M:一个持有Activity的接口实现,用于操作数据
V:视图的XML配置文件
C:用于连接M和V的中间组件,用户控制M和更新V
这种结构Activity被当做了C用于M和V的中间件,当用户在C上触发事件,C把事件传递给M,M处理完成之后通知C更新V。但是在维基百科的MVC的结构图中,M会持有V的引用和主动更新V的。然而在这里M会去通知C去更新V。这种架构中把配置视图的XML当做V我觉得还是不合理,因为用户看到的才是V,在Android中用户看到的是Activity,所以这种结构由于C和V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在我看来只能当做VM结构。
使用
已上两种结构并不能当做维基百科上定义的MVC结构,如果要使用的话,推荐使用第二种。在维基百科的示例图上可以看到MVC模式的走向是单向的(V-C-M-V),而在结构二中的走向是双向的(V-C-M-C-V)的,所以这里也是对MVC有疑惑的地方,在Android里面的MVC并不是官方意义上的MVC,官方中的M会持有V的引用并且直接更新V,而Andoird中M并不会和V产生直接联系,是通过C来连接M和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