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熟知的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算不上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都是后人追加的尊称。
既然如此,在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之前,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周朝之前,“皇”一般指“三皇”;
五帝时代,黄帝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五位天子都以帝相称;
夏朝、商朝,按《史记》记载,这两朝的天子也都以帝相称;
西周和春秋时期,天子的专用称呼是王。
皇、帝、王有没有区别呢?
一、皇
1、“皇”字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按金文字形,“皇”上面有三点,象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象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整个字象灯火辉煌之形。从金文字形来看,“皇”即“煌”的本字。本义:灯火辉煌。
第二种解释:按小篆字形,“皇”上面是“自”,下面是“王”。表示最初的王。
本文中,选择“皇”字的第二种解释。
自,表示初始。皇,表示初始的王。所以,在周朝之前,“皇”一般是指“三皇时代”最初的王。
2、“自(鼻)”为什么表示初始呢?
“自”按小篆字形,象鼻子的形状。本义:鼻子。引申为自己、自我、本身;进一步引申为初始、开头、起源。
为什么自(鼻子)表示初始呢?
网上搜索到的资料中都提到,《扬子方言》说:“凡人怀胎,鼻先受形,故称始祖为鼻祖。”经核实,《扬子方言》中没有这句话,这是以讹传讹。
《扬子方言》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卷十三》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鼻,祖,皆始之别名也。)
在《方言》一书中,确实提到了“鼻”和“祖”都表示初始,但是,并没有查到关于“凡人怀胎,鼻先受形,故称始祖为鼻祖。”的记载。
宋代王应麟《汉制考•卷四•说文》:“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意思是把第一个孩子称为“鼻子”,哈,好奇怪的称呼。
鼻表示初始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具体原因不详。
现实中,最常见的词汇是“鼻祖”。在古代人的家族谱系中,包含本人在内,上下各九代,共十八代,都有专用的称呼,依次是: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鼻祖本来表示我们的祖先,现在,习惯将某一学术、行业的创始者、先行者或者奠基人称为鼻祖。
3、三皇
《说文解字》:始王者,三皇。
三皇都有谁呢?
《风俗通义•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中记载的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尚书大传》中记载的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
《白虎通义•号》中记载的三皇是:伏羲、神农、燧人。和《尚书大传》中记载的三皇相同,只是排列次序有所差别。
《帝王世纪》中记载的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固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因,也说明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受到人员、交通、后勤的限制,所有的部落首领都没有能力占领太大的地盘,也就没有出现天下共主。
所谓“三皇”仅为某个部落的首领或某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不排除多个部落首领并存的情况,也就是说,初始的王不仅仅有三个。后人在写史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神农故里的人,肯定更愿意把神农列入三皇。
可以确定,在“三皇时代”的王会有很多,可不可这样,把“三”理解为概数,这一时期,凡是有史料记载的、有影响力的王都列为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
按《史记》记载,把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尊为华夏始祖,为了避免重复,黄帝就不再列入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