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起大拇指和食指的说法。西式教育是大拇指,中式教育是食指。在中国,听到的全是对大拇指的推崇;在美国,听到的却是对竖大拇指的担忧。
>> 世界上不但没有绝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理念。跨越真理一步就会走向谬误,而跨越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向了谬误,他很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甚至以为自己在为真理而斗争。我们应记住这类教训。
>> 爱很好,不能溺爱;尊重很好,不能姑息;宽容很好,不能放纵;照顾个性很好,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因材施教很好,不能完全否定“一刀切”,否则影响学生社会化
第三部分 管理问题
>> 一个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比学生本人还着急。孩子看你们那样急赤白脸,会很自然地把它认定是“你们的事情”(否则你们干吗急成那样?),这在逻辑上是很正确的。另一个是,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体验从来都是消极的、不快乐的。
>> 可以通过班会和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都具体地想想自己的未来。少点浪漫主义,多点现实主义,要他们回答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将来靠什么职业吃饭?以我的经验,这种办法或可使一部分同学醒过来,得到学习动力。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梦中,对自己非常不了解,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嘴里说大话,实际上一旦离开家长,一天都不能活。要把他们实际的生存状态告诉他们。
案例44 “反正考不上高中”, “学了也没用”
>> 读书不光为了升学,读书可以使人生活充实,读书可以增加幸福感,读书本身有超出功利的乐趣,升学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绝非全部,如果孩子们从小受到这样的真心实意的教育,则厌学的学生肯定比现在少得多。
案例45 纪律为什么总出问题?
>> 教师迷信纪律,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承认的原因——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信您观察一下,水平越高的老师在课堂上越敢于放手,他们有足够的本领吸引学生,就不必完全依赖纪律控制学生。只有那些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才生怕学生不听讲,乞怜于苛酷的纪律。
案例46 “蝴蝶效应”
>> 英国有一首民谣将“蝴蝶效应”说得很形象: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程善峰)
>> 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
>> 对“校园无小事”这句话,如果做死心眼的理解,是非常有害的。正是这种观点导致如今的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是这种观点导致教师成了“见错就管”的“事儿妈”,因而遭到学生的厌恶。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
案例47 教育者的魅力从“共同遭遇”开始
>> 在今后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努力以“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出现在被管理者面前,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程善峰)
案例48 宰鸡儆猴猴不怕
>> 你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写作业,这很威风,但是你没有办法迫使孩子爱学习;你可以镇压“罢工”,但是你没有办法防止“消极怠工”
案例50 说起父母不再流泪
>> 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这两条把家长变成了孩子的“奴隶”和“使唤丫头”。家长处处讨好孩子,失去了家长的基本权威,以致孩子瞧不起家长了。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关键是一个“敬”字。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对家长应该有感恩的心态。可是当你给孩子当奴隶的时候(尤其是父母都如此的时候),孩子的感恩心态肯定要发生畸变,因为主人对使唤丫头一般是没有感恩之心的。
>> 竞争的压力使家长的教育人格发生了畸变和分裂,向右,变成了“奴隶”,向左,变成了“暴君”。孩子搞不清家长为什么会忽然对自己那样百依百顺,忽然又对自己那样冷酷无情。家长的人格分裂导致了孩子人格的分裂。最典
型的表现是,孩子们既讨厌家长,又离不开家长。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神经兮兮的家长培养出了神经兮兮的孩子。二者完全对称,很平衡。
>> 家长只要不当“家奴”,孩子是不会蔑视他们的;家长只要不当“工头”,孩子是不会仇恨他们的。而教师只要不抱住老“经典”不放,办法总会有的,效果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