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可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前奏曲,通常所说的前奏曲类似于音乐会开始前的热身,或者暖场乐曲。
李斯特的《前奏曲》可以用古代埃及人的生命态度来类比。在古埃及人的意识中,人的一生都是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准备。一个法老,从登上王位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命人建造自己的陵墓,陵墓要建得高大结实,墓中的壁画上要有自己的仆人,自己的生存状态,还有各种各样的用具,死后要将身体妥善的保存好,同各种日常用品一起进入陵墓之中,开始另一段令人向往的生活。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活着的一生只不过是死亡的前奏曲,死后才进入一个真正值得向往和追求的世界,活着的这一生就是为死了之后的生活做各种准备。所以古埃及人并不恐惧死亡,他们平静的甚至欣喜地迎接死亡的到来。
李斯特的《前奏曲》同样是以振奋、昂扬的情绪,昂首挺胸走向结束的,但是这首乐曲的结束和古埃及人看待生命的结束的态度又有所不同。
《前奏曲》是经历了人生的奋斗、彷徨、不安、努力、成功之后,了无牵挂地昂首面对终点。因为这一生的阅历已经足够丰富,当“生命”这首死亡的前奏曲将要结束的时候,回首这一生,没有留下了什么未竟的遗憾,所以才能坦然微笑着,昂首走向生命的终点。是因为此生的圆满,才得以对此生不留遗憾,不再留恋。因为此生的圆满,才不会恐惧死亡,毕竟,对死亡的恐惧,恰恰是因为对此生的留恋,而对生的留恋,是因为未竟的遗憾。